你從那弄來這個電路??
我初步的判定是, 這電路可能會工作在不是很理想的狀態...
1- 不管是 OPA 還是輸出晶體, 負電源都接反了.... (飛船老師已指出此處的錯誤了)
2- R13 應該是輸出負載電阻 (32-Ohm), 那為何 R7/R8 中間要用虛線畫個接地的符號?? 做啥用的?? 真的接地的話, 輸出就短路了.....
3- T1/T2 與 T3/T4 的做用為何?? 這裡為何會需要達靈頓放大架構?? (請思考) 達靈頓主要是用在增加 hFE (電流放大率),
但這個電路這二顆晶體用 C 極輸出成 "電壓放大極", 問題是, 這裡不需要電壓放大或電流放大.....(後面會解釋)
如果要 "鉗位" R7/R8 的壓降, 用二極體1N4148即可.
4- 你試著計算一下 (由後往前計算), 我們只算正半週就好 (負半週是一樣的), 因為 T1/T2 的加入使得 R7 有 0.6V 的壓降.
(反接式達靈盾, 後面那顆晶體的 B-E 導通電壓仍為 0.6V, 但如果是正接式達靈盾, 就要算 1.2V)
所以 T5 的電流被限制在 0.6/4.7Ohm=127.6mA (算 128mA 好了, 就是 0.18A)
設一般小功率晶體 (To-126包裝) 的 hfe 至少都有 30, 因此在 T5的前一級 (B) 的電流至少要 0.18/30=6mA以上.
而這個電路的設定較小, 只有 7mA 左右 (24V-0.6 / 3.3K = 7.09mA) 要是我會設定大一些些, 我會用 10mA.
5- 也因此, 10mA 的驅動電流對現在市場上的 OPA 來說完全可以勝任 (更何況原作者設定 7mA),
這也就是我不懂為何他要放個 T1/T2 還接成達靈盾然後又變成電壓放大架構的意義在那....
通常設計電路, 最好不要把不需要的主動元件 (晶體) 放太多, 每多一級就多一層失真, 這不合常理. 因此我才說
"這電路可能會工作在不是很理想的狀態".....如果你要製作, 不如先上模擬軟體跑跑看 (Tina 或是 P-Spice 都可以, 但記得要做量測), 你再決定是否要做他
PS. R15 的作用我不是很瞭解, 可以請板上其他高手解釋, 但我的認知是, 如果從輸出級往前看進去, 我還耽心因為 R15 的加入, 也許會引起不好的事 (像是振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