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技術、現況、未來
發表於 : 週一 4月 07, 2014 12:46 am
Direct Stream Digital(DSD)是什麼? 很多人都弄不清吧
對在下而言DSD有點像是SONY為了穩固自身影音龍頭地位的產物
畢竟SONY沒採用業界常用PWM
好了,拋開個人看法。
技術
如果有人說SACD是DSD或者DSD是SACD
在下想這些人八成不懂DSD是什麼吧(笑
先淺說一下SACD是什麼吧
Super Audio CD(SACD)是由Sony及飛利浦兩家公司所訂定的音源儲存媒體,
是的,SACD就只是個音源儲存媒體而已,SSD 、HDD...等都是儲存媒體,
回到正題那DSD到底是什麼?
DSD其實是一種編碼格式,
DSD是用脈衝密度調變(pulse-density modulation)技術的編碼格式,
DSD就是大家常見PWM的一種變種
有人就會問和PCM有什麼不同,
舉個列子
好比有人說墨爾本的位置,
有人回答在座標37° 48′ 49″ S, 144° 57′ 47″ E
有人回答在南半球 澳洲 維多利亞省中,
看懂了嗎? 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結果,
至於好不好理解就因人而異
PCM編碼格式一樣有很多高bits 和高Hz的標準
然而一定有很多人會問Direct Stream Digital(DSD)
到底有什麼特殊的,
其實從英文直接翻譯就可以知道,
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數字流)
看到這裡大家又疑惑DSD哪裡直接,
說到這裡就得提到放大(擴大)技術
一般音響常見放大技術有A類、B類和D類
A類放大雖具有最佳的信號傳真性,但是卻相當耗電,一般來說,電能利用率只有20%~30%,
且發熱驚人,一般只用在功率低的器材。
B類放大,雖省電性較佳,但信號失真影響音質甚巨,一般來說,電能利用率有60%~70%,
純B類放大目前不是變成AB類,不然就是被D類取代。
D類放大利用的原理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且提供極高的電能利用率,
純理論上是100%運用,實際上電能利用率也經常在90%水準,
傳真性隨著時代的進步準確提高了不少,雖然還不及A類放大。
看到D類放大技術原理為PWM,回到看前面所寫DSD就是大家常見PWM的一種變種
意思是DSD並不用數位轉模擬(類比) ,
也就是說沒有解碼晶片,
沒數位轉模擬這道手續自然信號傳真性提高。
現況
錄製剪輯方面
DXD的定義
PCM是的高采樣精度(bits)+頻率(Hz)。
當然也是有DSD錄音,
但是後期處理多半會轉成PCM。
DSD原始錄音一般都需要在工作室進行再次轉換到高bit PCM進行編輯后再還原成DSD。
又或者是用高bit PCM作為原始錄音後再進行編輯處理,之後再轉換成DSD。
DXD只是一種錄音方式,也是PCM的一種,
在DXD格式上進行編輯處理混音之後再轉換成DSD發售。
說實話DSD原始錄音一般不直接用于發行SACD,
因為DSD 1bit 錄音沒辦法進行編輯等後期處理,所以才誕生了DXD錄音方式。
DXD錄音-後期處理-再轉換為DSD-壓制SACD-售賣,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SACD碟片上有DXD的標志,也有CD上有DXD標志,DXD只是一種錄音方式而已,
最終發行不外乎SACD-DSD,DVD-A24-96,24-192,CD-WAV而已。
解碼方面
現在基本DSD解碼是換成PCM输出然後再解碼
ES9018的DSD是通過內部DSP轉換成PCM输出
除了少數幾家,基本上市面上都是這樣做,
所以基本聽到都是PCM的東西,
當然廠商一定會主打能解DSD,
但是嚴格來說聽到的聲音絕對不是DSD。
在下是理解廠商這樣做的原因,
畢竟單做一個DSP比重做整個晶片省時省力也更保險,
有些廠商更只要外接一個DSP晶片就可以撥DSD,
這種方法比內置轉換風險更大,
反正沒真去比較耳朵根本聽不出來,
當然有些人會說現在這種變相PCM(DSD)真實好聽 ,
這是當然因為這種變相PCM(DSD)其實就是把DSP當輸出,
然後直連到解碼晶片,少了一堆有的沒的當然比較真實好聽,
不過還是比真的DSD差很多。
未來
隨著隨身產品及電器小型化和省電化,
D類擴大的進步,也慢慢影響DSD,
最近SONY也推出真正DSD器材(HAP S1 和HAP-Z1ES),
國外網站也越來越多販賣DSD,
外加上雲端和NAS的興起,使得DSD檔案大小的問題可以獲得紓解。
至少短期內DSD還是大有可為的。
對在下而言DSD有點像是SONY為了穩固自身影音龍頭地位的產物
畢竟SONY沒採用業界常用PWM
好了,拋開個人看法。
技術
如果有人說SACD是DSD或者DSD是SACD
在下想這些人八成不懂DSD是什麼吧(笑
先淺說一下SACD是什麼吧
Super Audio CD(SACD)是由Sony及飛利浦兩家公司所訂定的音源儲存媒體,
是的,SACD就只是個音源儲存媒體而已,SSD 、HDD...等都是儲存媒體,
回到正題那DSD到底是什麼?
DSD其實是一種編碼格式,
DSD是用脈衝密度調變(pulse-density modulation)技術的編碼格式,
DSD就是大家常見PWM的一種變種
有人就會問和PCM有什麼不同,
舉個列子
好比有人說墨爾本的位置,
有人回答在座標37° 48′ 49″ S, 144° 57′ 47″ E
有人回答在南半球 澳洲 維多利亞省中,
看懂了嗎? 只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結果,
至於好不好理解就因人而異
PCM編碼格式一樣有很多高bits 和高Hz的標準
然而一定有很多人會問Direct Stream Digital(DSD)
到底有什麼特殊的,
其實從英文直接翻譯就可以知道,
Direct Stream Digital(直接數字流)
看到這裡大家又疑惑DSD哪裡直接,
說到這裡就得提到放大(擴大)技術
一般音響常見放大技術有A類、B類和D類
A類放大雖具有最佳的信號傳真性,但是卻相當耗電,一般來說,電能利用率只有20%~30%,
且發熱驚人,一般只用在功率低的器材。
B類放大,雖省電性較佳,但信號失真影響音質甚巨,一般來說,電能利用率有60%~70%,
純B類放大目前不是變成AB類,不然就是被D類取代。
D類放大利用的原理為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且提供極高的電能利用率,
純理論上是100%運用,實際上電能利用率也經常在90%水準,
傳真性隨著時代的進步準確提高了不少,雖然還不及A類放大。
看到D類放大技術原理為PWM,回到看前面所寫DSD就是大家常見PWM的一種變種
意思是DSD並不用數位轉模擬(類比) ,
也就是說沒有解碼晶片,
沒數位轉模擬這道手續自然信號傳真性提高。
現況
錄製剪輯方面
DXD的定義
PCM是的高采樣精度(bits)+頻率(Hz)。
當然也是有DSD錄音,
但是後期處理多半會轉成PCM。
DSD原始錄音一般都需要在工作室進行再次轉換到高bit PCM進行編輯后再還原成DSD。
又或者是用高bit PCM作為原始錄音後再進行編輯處理,之後再轉換成DSD。
DXD只是一種錄音方式,也是PCM的一種,
在DXD格式上進行編輯處理混音之後再轉換成DSD發售。
說實話DSD原始錄音一般不直接用于發行SACD,
因為DSD 1bit 錄音沒辦法進行編輯等後期處理,所以才誕生了DXD錄音方式。
DXD錄音-後期處理-再轉換為DSD-壓制SACD-售賣,
這就是為什么有的SACD碟片上有DXD的標志,也有CD上有DXD標志,DXD只是一種錄音方式而已,
最終發行不外乎SACD-DSD,DVD-A24-96,24-192,CD-WAV而已。
解碼方面
現在基本DSD解碼是換成PCM输出然後再解碼
ES9018的DSD是通過內部DSP轉換成PCM输出
除了少數幾家,基本上市面上都是這樣做,
所以基本聽到都是PCM的東西,
當然廠商一定會主打能解DSD,
但是嚴格來說聽到的聲音絕對不是DSD。
在下是理解廠商這樣做的原因,
畢竟單做一個DSP比重做整個晶片省時省力也更保險,
有些廠商更只要外接一個DSP晶片就可以撥DSD,
這種方法比內置轉換風險更大,
反正沒真去比較耳朵根本聽不出來,
當然有些人會說現在這種變相PCM(DSD)真實好聽 ,
這是當然因為這種變相PCM(DSD)其實就是把DSP當輸出,
然後直連到解碼晶片,少了一堆有的沒的當然比較真實好聽,
不過還是比真的DSD差很多。
未來
隨著隨身產品及電器小型化和省電化,
D類擴大的進步,也慢慢影響DSD,
最近SONY也推出真正DSD器材(HAP S1 和HAP-Z1ES),
國外網站也越來越多販賣DSD,
外加上雲端和NAS的興起,使得DSD檔案大小的問題可以獲得紓解。
至少短期內DSD還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