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scanini 寫:不過最愛還是他的淡淡幽情....填詞的就不用講了,都是第一流的名家,編曲也邊的很好,聽的出來是有用心在編的。XRCD的版本細節比較多,聲音比較清澈,有些人會說高音比較亮啦.....我有買過復刻版的黑CD,就是比較矇一點,高音比較暗一點.....前年香港有出他的大全集十幾片CD叫做天國的情人,用白色的紙盒裝,很漂亮。裡面也有淡淡幽情這片,號稱是用DXD的方式作remaster。其實我也不知道是在搞什麼花樣,但是音質也不錯,起碼比復刻版的CD好,高音沒XRCD那麼亮。
DXD 是 Pyramix 提出來的一種新的錄音方式,
以前 SACD 用的 DSD 格式,只有 1bit/64x44.1KHz,
缺點是高頻從 22KHz 以後就會有很多雜訊,
這些雜訊會和 22KHz 以下的音頻產生互調失真,
但是其實現代高檔的 AD 早就已經有 128x 的取樣能力,
SONY 當初制定 SACD 其實是很保守的,堪用就好。
所以在專業製作領域,64倍44.1KHz取樣頻率的 DSD,
稱為 DSD64,早就不敷使用,於是有 128x 的規格稱為 DSD128,
取樣頻率是 DSD64 2.8MHz 的一倍 5.6MHz,
但是 SACD 的規格仍然只有 DSD64,
所以最後 master 的時候還是要砍一半轉成 DSD64 才能存到 SACD 上,
好處是 DSD128 的錄音方式能將錄音時的高頻雜訊向上推到 44KHz 以上,
比原來 22KHz 以上就有一堆雜訊好很多。
而 Pyramix 推的 DXD,則是 24bit/8x44.1KHz=352.8KHz 的取樣格式,
資料流量高達 8.4672MHz,是 DSD64 三倍,也比 24bit/192KHz的 PCM 高出 1.8 倍多。
而且因為記錄的格式是多 bit,所以 AD 的 delta sigma modulator 可以用更高的位元數,
譬如說 5bit,這樣原本 1bit 產生的高頻雜訊會非常有效的大幅度減少,
所以以 DXD 錄音來製作 SACD,效果會比舊的 DSD64/DSD128 來得更好。
從去年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幾張古典音樂的 SACD 標榜以 DXD 錄音,
在 sa-cd.net 的網站上會把這些錄音特別標上 DXD 的錄音類別。
我在一些中國的錄音唱片上也看到 DXD 的 logo,
不過實際上是否真的用 DXD 錄音,我是存疑的,因為中國這種標示是很氾濫的,
幾乎每一張 CD 都可以標上 HDCD,然而實際上根本沒有 HDCD 編碼,
那些 logo 都像是打著好玩的,一點公信力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