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CKR100評測 : 迷人的女聲, 不可多得的缺陷美]AZ耳機象牙塔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五 11月 11, 2016 4:49 pm

圖檔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

象牙塔評論連結

ヘッドホン祭結束後,偶然發現我家附近的電器店也有展示WM1A
於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分了幾天帶不同耳機去測試試聽 
所以有了這篇簡評

對於WM1A, 我心裡率直感想是有褒有貶, 整體而言我對於WM1A算是正面評價.
不過私心希望SONY的黑磚能夠降低一點價格, 不要老想著跟著AK賺金字塔頂端燒友的錢
當然, 這個系列的完全版是WM1Z, 只是高達30萬的售價讓我實在難以推薦給讀者, 無論其在黑磚隨身聽這個範疇下達到了什麼境界
所以在我心中會直接把WM1A當作是SONY新世代黑磚的標準機型,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可說不便宜, 但至少還不到"不同世界"的程度

WM1Z/1A相對於ZX2, ZX100, ZX1世代有許多變革
最大的變革是SONY終於解放了Walkman的推力, 在平衡模式下可輸出250mW/16ohm功率
而且總算提供了High Gain模式, 讓使用者可以適性的驅動耳道與耳罩

第二個變革是, DSD終於能夠原生硬體播放. 不需要再轉成PCM了(僅限平衡, 單端還是轉PCM)
支援平衡輸出也是過往Walkman所沒有的, 不過這是大勢所趨

接下來也說一下幾天分次試聽下感受到的缺點
WM1Z/1A僅支援4.4mm, 5極的JEITA新規範平衡插頭
連SONY過往的雙3.5mm TRS平衡頭也不再支援, 有點打了SONY愛用者一巴掌
(官方有賣4.4mm新線, 2萬5日圓起跳)

再者, WM1Z/1A使用完全客製封閉的Android系統, 除了內建功能外什麼App都不給你灌
沒有Wifi, Youtube甚至影片檔理所當然的也不能看
使用的CPU性能奇差無比, 選取專輯曲目的時候遲鈍無比(體感只有4FPS)
加上掃歌慢, 在耳機展上我曾不怕死的插入128GB裝滿歌的記憶卡讓WM1Z來掃結果就是直接死機當掉
這次有先見之明預先準備一張2GB記憶卡只放入數十首試聽曲目, 但即使這樣也需要花上約30秒建立播放資料庫
整體而言, 操作舒適性與反應速度上, WM1Z/1A比起ZX2, ZX1甚至Z1070都來的差.

當然, 拿黑磚拿來灌App玩遊戲的畢竟是少數
犧牲一切只為音質, 至少在音響愛好者間是可以被理解的

WM1A基礎音響性能與音樂性走向

WM1A的基礎音響性能比起前世代的ZX2與ZX100有著中程度的改善
一掃以往貧若推力的負面印象, 提供了與各廠隨身一體機同等的推力與良好的解析度
在耳機驅動能力上也有著大幅度的改善, 至少驅動自家旗艦耳罩Z1R與高階耳罩Z7是良好的
驅動鐵三角A900TI下也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 甚至勝過不少入門等級的家用系統

WM1A具有SONY一貫中程度的特殊染色, 染色主要集中在中低頻與中頻
聽感上可以讓人聲聽起來更為溫潤帶有水分, 但又不會過分的增強甜度
其實日系廠商如SONY, ONKYO, Kenwood染色各有一絕.
WM1A的染色可以說忠實的繼承了SONY長年以來的調音美學
扣除WM1Z的前提下
以染色濃度來說, ZX2是最濃郁的, 其次是WM1A, 再來則是ZX100與ZX1最為清淡
依照SONY的傳統, 最為濃郁, Hifi且女毒的老SONY調音總是會留給當代的旗艦
WM1Z理當會比WM1A更為厚實濃郁(當時試聽Z1R感想也是如此)
不過我還沒有拿其他耳機去試聽過WM1Z, 則部份就留到下次分曉

搭配SONY MDR-EX1000

作為SONY Walkman的旗艦, 我私心在意的永遠會是與自家EX1000的搭配性
在High Gain, WM1A與EX1000的搭配性非常的好, 完全展現了EX1000應有的音響性能
WM1A搭配EX1000下的走向是溫潤, 中度染色但不過於濃郁
且對於低頻, 高頻有著相當好的控制力,
在低頻上能夠適度的展現出EX1000的音場寬廣度, 低頻的衝擊感與氣勢
在高頻上則溫潤不刺耳, 但同時擁有相當好的延伸與細膩度
而且這僅只是EX1000單端搭配下的結果

在近期試聽下覺得幾部適合EX1000的播放器(ZX100, Fiio X7, ONKYO DP-X1)中
WM1A雖不能說超越許多, 但以總和性能/染色/細部表現來說可以說是最為合適的

題外話, WM1A在Low Gain下驅動EX1000則顯得過於薄亮且空泛, 高頻也留下過多的毛邊感
我想Low Gain較為適合驅動動鐵耳道, 也希望WM1A不要只有Low/High設定
反正都是用軟體調整Amp Gain的數位VR可變電阻, 像ONKYO DP-X1a般提供4段增益設定會是更有彈性的選擇

搭配SONY MDR-Z7

WM1A以High Gain模式下驅動Z7的結果讓我十分經驗
可以說這是我聽過Z7在隨身單端上最好聽的聲音

Z7在這個搭配下三頻略偏下盤, 低頻但有適量但不強的能量感, 人聲顯得有磁性且略為濃郁
而高頻則難得的保持的一定的量, 甚至能夠感受到些許清亮透明的感受. 這在驅動Z7的搭配上是很難得的
在低頻上, Z7特有的"規模感"被良好的展現, 雖然音壓的衝擊性不及大功率的家用系統
但在聽感上反而適度的降低了Z7過於搶眼的低頻與中低頻, 使的聲音更加的三頻均衡
除此之外, 三頻的分離度相當好, 低頻不會影響的中頻.
在大編制演奏下曲目的試聽下單端的缺點 : 凌亂混雜感仍會呈現. 但這個結果已經不差
雖然僅使用WM1A單端驅動, 但整體驅動的完整性甚至贏過Z7官配PHA3的平衡輸出
這個結果讓我更為好奇趨動功率為4倍的平衡輸出與Z7能夠擦出什麼火花

不過原廠4.4mm平衡線要價2萬5日圓, 加上我本身沒有需求的情況下
要聽到Z7以平衡搭配WM1Z/1A的組合, 恐怕還是得跑一趟銀座SONY SHOW ROOM了

搭配Audio-technica ATH-A900TI

A900TI是一隻幾乎無音染, 調音直白且音響性高的「照妖鏡」型耳機
雖然近年來更多旗艦耳機的音響性解析度都慢慢超越這隻當年的ART Monitor旗艦
但A900TI作為辨識系統性格的Reference Headphone還是相當合適的

A900TI在搭配WM1A上
具有相當不錯的中頻厚度, 原本略弱的低頻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補償
原本偏高頻犀利的A900TI, 在WM1A的染色下聽感變成中性略為溫潤, 雜食取向
而同樣WM1A的音響性能也展現在A900TI的高頻上
高頻延伸良好兼具纖細透明感但輪廓不至犀利,
人聲齒音也並不明顯

當下對比ONKYO DP-X1, 可說WM1A驅動A900TI的結果確實比DP-X1技高一籌
DP-X1雖也不錯, 但在聲音的穩重感與質感上確實WM1A高上一級

小結

WM1A擁有對比過往Walkman旗艦中最好的音響性能與推力
但相反的, 為了音質考量而大幅度的閹割了系統的自由度. 以及貧弱的CPU讓操作順暢度讓人略感不快
雖然WM1A支援USB Host, 但在本身DAC/AMP已屬優秀的情況下拿來當數位訊源輸出的意義確實不大
而WM1A除了播放內部檔案外, 並無任何外部輸入的能力
連以往ZX2, ZX1透過DLNA App由遠端遙控播放的功能亦因為系統完全封閉之故而難以實現
使著這台沉重如中階隨身一體機的黑磚只能專心做「播放音樂」這件事情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 在黑磚播放器中屬於中高價位
以價格來看, WM1A的音質在播放器範疇來說可說物有值
但過多的系統限制與惡劣的操作性的確會讓人降低購買的慾望

以上, 我目前對於WM1A的感想是持平
對於SONY有愛, 且手中滿滿各式SONY旗艦耳機的讀者或許可以考慮購入

圖檔

整體評價
 95
兼具韻味, 驅動能力與音響性能. 唯操作稱不上順暢
解析度
 93
解析度在隨身聽中屬於最優秀級別, 與高階隨身耳擴與入門家用系統相當
分離度
 91
分離度優秀, 但因富含音染之故細節間稍有朦朧感
氣勢感
 90
在大編制演奏中可呈現不錯的氣勢與規模感
纖細感
 93
纖細感/空氣感極佳, SONY拿手的日系表現手法展露無疑
人聲韻味
 93
傳統中性偏溫暖的SONY人聲調音, 不溫不火不急不徐恰到好處
音場營造
 88
音場感為中型立體, 人聲略為向前拖近, 縱深感較不強烈
耳擴素質
 92
SONY Walkman隨身聽有史以來最有誠意, 驅動能力與素質皆優秀
低阻耳罩
 94
以ATH-A900TI測試, 可完美驅動比擬家用系統
暫無測試
動圈耳道
 96
搭配EX1000, E40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動鐵耳道
 94
以IM03, IM02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

文章e051999 發表於 週二 11月 15, 2016 12:50 pm

azureimf 寫:圖檔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

象牙塔評論連結

ヘッドホン祭結束後,偶然發現我家附近的電器店也有展示WM1A
於是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分了幾天帶不同耳機去測試試聽 
所以有了這篇簡評

對於WM1A, 我心裡率直感想是有褒有貶, 整體而言我對於WM1A算是正面評價.
不過私心希望SONY的黑磚能夠降低一點價格, 不要老想著跟著AK賺金字塔頂端燒友的錢
當然, 這個系列的完全版是WM1Z, 只是高達30萬的售價讓我實在難以推薦給讀者, 無論其在黑磚隨身聽這個範疇下達到了什麼境界
所以在我心中會直接把WM1A當作是SONY新世代黑磚的標準機型,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可說不便宜, 但至少還不到"不同世界"的程度

WM1Z/1A相對於ZX2, ZX100, ZX1世代有許多變革
最大的變革是SONY終於解放了Walkman的推力, 在平衡模式下可輸出250mW/16ohm功率
而且總算提供了High Gain模式, 讓使用者可以適性的驅動耳道與耳罩

第二個變革是, DSD終於能夠原生硬體播放. 不需要再轉成PCM了(僅限平衡, 單端還是轉PCM)
支援平衡輸出也是過往Walkman所沒有的, 不過這是大勢所趨

接下來也說一下幾天分次試聽下感受到的缺點
WM1Z/1A僅支援4.4mm, 5極的JEITA新規範平衡插頭
連SONY過往的雙3.5mm TRS平衡頭也不再支援, 有點打了SONY愛用者一巴掌
(官方有賣4.4mm新線, 2萬5日圓起跳)

再者, WM1Z/1A使用完全客製封閉的Android系統, 除了內建功能外什麼App都不給你灌
沒有Wifi, Youtube甚至影片檔理所當然的也不能看
使用的CPU性能奇差無比, 選取專輯曲目的時候遲鈍無比(體感只有4FPS)
加上掃歌慢, 在耳機展上我曾不怕死的插入128GB裝滿歌的記憶卡讓WM1Z來掃結果就是直接死機當掉
這次有先見之明預先準備一張2GB記憶卡只放入數十首試聽曲目, 但即使這樣也需要花上約30秒建立播放資料庫
整體而言, 操作舒適性與反應速度上, WM1Z/1A比起ZX2, ZX1甚至Z1070都來的差.

當然, 拿黑磚拿來灌App玩遊戲的畢竟是少數
犧牲一切只為音質, 至少在音響愛好者間是可以被理解的

WM1A基礎音響性能與音樂性走向

WM1A的基礎音響性能比起前世代的ZX2與ZX100有著中程度的改善
一掃以往貧若推力的負面印象, 提供了與各廠隨身一體機同等的推力與良好的解析度
在耳機驅動能力上也有著大幅度的改善, 至少驅動自家旗艦耳罩Z1R與高階耳罩Z7是良好的
驅動鐵三角A900TI下也有著相當不錯的表現, 甚至勝過不少入門等級的家用系統

WM1A具有SONY一貫中程度的特殊染色, 染色主要集中在中低頻與中頻
聽感上可以讓人聲聽起來更為溫潤帶有水分, 但又不會過分的增強甜度
其實日系廠商如SONY, ONKYO, Kenwood染色各有一絕.
WM1A的染色可以說忠實的繼承了SONY長年以來的調音美學
扣除WM1Z的前提下
以染色濃度來說, ZX2是最濃郁的, 其次是WM1A, 再來則是ZX100與ZX1最為清淡
依照SONY的傳統, 最為濃郁, Hifi且女毒的老SONY調音總是會留給當代的旗艦
WM1Z理當會比WM1A更為厚實濃郁(當時試聽Z1R感想也是如此)
不過我還沒有拿其他耳機去試聽過WM1Z, 則部份就留到下次分曉

搭配SONY MDR-EX1000

作為SONY Walkman的旗艦, 我私心在意的永遠會是與自家EX1000的搭配性
在High Gain, WM1A與EX1000的搭配性非常的好, 完全展現了EX1000應有的音響性能
WM1A搭配EX1000下的走向是溫潤, 中度染色但不過於濃郁
且對於低頻, 高頻有著相當好的控制力,
在低頻上能夠適度的展現出EX1000的音場寬廣度, 低頻的衝擊感與氣勢
在高頻上則溫潤不刺耳, 但同時擁有相當好的延伸與細膩度
而且這僅只是EX1000單端搭配下的結果

在近期試聽下覺得幾部適合EX1000的播放器(ZX100, Fiio X7, ONKYO DP-X1)中
WM1A雖不能說超越許多, 但以總和性能/染色/細部表現來說可以說是最為合適的

題外話, WM1A在Low Gain下驅動EX1000則顯得過於薄亮且空泛, 高頻也留下過多的毛邊感
我想Low Gain較為適合驅動動鐵耳道, 也希望WM1A不要只有Low/High設定
反正都是用軟體調整Amp Gain的數位VR可變電阻, 像ONKYO DP-X1a般提供4段增益設定會是更有彈性的選擇

搭配SONY MDR-Z7

WM1A以High Gain模式下驅動Z7的結果讓我十分經驗
可以說這是我聽過Z7在隨身單端上最好聽的聲音

Z7在這個搭配下三頻略偏下盤, 低頻但有適量但不強的能量感, 人聲顯得有磁性且略為濃郁
而高頻則難得的保持的一定的量, 甚至能夠感受到些許清亮透明的感受. 這在驅動Z7的搭配上是很難得的
在低頻上, Z7特有的"規模感"被良好的展現, 雖然音壓的衝擊性不及大功率的家用系統
但在聽感上反而適度的降低了Z7過於搶眼的低頻與中低頻, 使的聲音更加的三頻均衡
除此之外, 三頻的分離度相當好, 低頻不會影響的中頻.
在大編制演奏下曲目的試聽下單端的缺點 : 凌亂混雜感仍會呈現. 但這個結果已經不差
雖然僅使用WM1A單端驅動, 但整體驅動的完整性甚至贏過Z7官配PHA3的平衡輸出
這個結果讓我更為好奇趨動功率為4倍的平衡輸出與Z7能夠擦出什麼火花

不過原廠4.4mm平衡線要價2萬5日圓, 加上我本身沒有需求的情況下
要聽到Z7以平衡搭配WM1Z/1A的組合, 恐怕還是得跑一趟銀座SONY SHOW ROOM了

搭配Audio-technica ATH-A900TI

A900TI是一隻幾乎無音染, 調音直白且音響性高的「照妖鏡」型耳機
雖然近年來更多旗艦耳機的音響性解析度都慢慢超越這隻當年的ART Monitor旗艦
但A900TI作為辨識系統性格的Reference Headphone還是相當合適的

A900TI在搭配WM1A上
具有相當不錯的中頻厚度, 原本略弱的低頻也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補償
原本偏高頻犀利的A900TI, 在WM1A的染色下聽感變成中性略為溫潤, 雜食取向
而同樣WM1A的音響性能也展現在A900TI的高頻上
高頻延伸良好兼具纖細透明感但輪廓不至犀利,
人聲齒音也並不明顯

當下對比ONKYO DP-X1, 可說WM1A驅動A900TI的結果確實比DP-X1技高一籌
DP-X1雖也不錯, 但在聲音的穩重感與質感上確實WM1A高上一級

小結

WM1A擁有對比過往Walkman旗艦中最好的音響性能與推力
但相反的, 為了音質考量而大幅度的閹割了系統的自由度. 以及貧弱的CPU讓操作順暢度讓人略感不快
雖然WM1A支援USB Host, 但在本身DAC/AMP已屬優秀的情況下拿來當數位訊源輸出的意義確實不大
而WM1A除了播放內部檔案外, 並無任何外部輸入的能力
連以往ZX2, ZX1透過DLNA App由遠端遙控播放的功能亦因為系統完全封閉之故而難以實現
使著這台沉重如中階隨身一體機的黑磚只能專心做「播放音樂」這件事情

10萬日圓3萬台幣的售價, 在黑磚播放器中屬於中高價位
以價格來看, WM1A的音質在播放器範疇來說可說物有值
但過多的系統限制與惡劣的操作性的確會讓人降低購買的慾望

以上, 我目前對於WM1A的感想是持平
對於SONY有愛, 且手中滿滿各式SONY旗艦耳機的讀者或許可以考慮購入

圖檔

整體評價
 95
兼具韻味, 驅動能力與音響性能. 唯操作稱不上順暢
解析度
 93
解析度在隨身聽中屬於最優秀級別, 與高階隨身耳擴與入門家用系統相當
分離度
 91
分離度優秀, 但因富含音染之故細節間稍有朦朧感
氣勢感
 90
在大編制演奏中可呈現不錯的氣勢與規模感
纖細感
 93
纖細感/空氣感極佳, SONY拿手的日系表現手法展露無疑
人聲韻味
 93
傳統中性偏溫暖的SONY人聲調音, 不溫不火不急不徐恰到好處
音場營造
 88
音場感為中型立體, 人聲略為向前拖近, 縱深感較不強烈
耳擴素質
 92
SONY Walkman隨身聽有史以來最有誠意, 驅動能力與素質皆優秀
低阻耳罩
 94
以ATH-A900TI測試, 可完美驅動比擬家用系統
暫無測試
動圈耳道
 96
搭配EX1000, E40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動鐵耳道
 94
以IM03, IM02測試, 表現極為優秀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想請問一下象牙大,如果本身使用VE6搭配cowon m 會建議升級wm1a嗎?
仔細聆聽那聲響!
各個環節都緊緊相扣,各個細節都鉅細靡遺地呈現
用心感受它所傳達的種種意境;每分每秒都扣人心旋
留下那令人回味無窮地感動,這是對於音樂的執著與態度....
--------------------------------------------------------------------------------
家用:Lexicon U22+FOSTEX PM0.4
隨身:Sony NW-WM1A+VE6 X1
頭像
e051999
SR40
SR40
 
文章: 1
註冊時間: 週四 5月 22, 2008 5:19 am

Re: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AZ耳機象牙塔

文章nanaholic 發表於 週三 11月 16, 2016 11:20 am

WM1系列不是用Andorid而是Sony自家OS
WM1系列不是用Andorid而是Sony自家OS
WM1系列不是用Andorid而是Sony自家OS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 這個地方大法已經說過很多次(特別是日本)怎麼還會有人會搞錯。。。

至於鈍,一般使用時跟AK比沒分別,只是編緝清單時的確會很慢,這方面要靠PC的media go來搭救,但井字UI設計反而比用Android的更好更直覺,特別是單手很好用。
nanaholic
SR40
SR40
 
文章: 6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14, 2011 7:30 am

JVC Wood 01/02 Inner 短暫試聽 : 高頻良好, 低頻劣惡, 朦朧類比聲的木質振膜耳機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三 11月 16, 2016 3:19 pm

圖檔
JVC Wood 01/02 Inner 短暫試聽 : 高頻良好, 低頻劣惡, 朦朧類比聲的木質振膜耳機
象牙塔評論連結

搭配前端 : ONKYO DP-X1 Normal Gain, Fiio X3 Low Gain
耳機burn in時間不明


前陣子去聽了JVC的新木質振膜耳道HA-FW01(Wood 01 Inner)與HA-FW02(Wood 02 Inner)
因為兩者聽感近似就乾脆寫在一起, 以下簡稱為01與02

先把結論寫在前面
JVC又上演了Wood 02 Inner比Wood 01 Inner均衡耐聽的戲碼
只要JVC一天不放棄木質振膜,我想渾沌低分離度下潛又不好的低音永遠將成為這個系列耳道的負面特色吧

為了怕DP-X1較為染色的中頻與Wood 01/02適性不良,所以也拿了調音質白推力偏大的Fiio X3試聽.
但01/02在兩者上的差異不大, 或著該說耳機本身的特性大幅度的蓋過了播放器的染色

01與02的三頻表現

01/02高頻表現普通良好, 延伸解析度與纖細感有動圈耳道的基礎水準. 不過若與同價位動圈(CKR100, EX1000等)相比, 01/02的高頻則大幅度的敗陣
相對於尚可的高頻, 01/02皆擁有溫暖, 染色且略為突出的中頻. 比較下01的中頻比02更為突出, 但兩者表現方式十分近似
在人聲清唱的曲目中01與02的表現均不差, 01的人聲更為靠近聽者(幾乎為腦內定位)且更有張力, 相對下02則稍退一步, 兼顧韻味下取得較佳的聆聽位置

01/02的人聲帶有JVC長年以來溫暖的染色, 屬於濃密, 音壓強, 慢速的類型
但中頻人聲的纖細感與透明感有待加強, 留下不少進步的空間

低頻則是01/02的共通弱點, 是的, 主打低頻的01/02但最主要的弱點正是在低頻
若要細分, 雖然兩者低頻素質相近, 但01的三頻分配與調音方式使的低頻更加的不堪入耳

01的低頻量大, 大到汙染中頻人聲的程度, 但相對的下潛卻不深, 響度集中於次低頻而極低頻處反而顯得空洞, 聽感上有若干截斷感
且01低頻分離度差打擊點大片不明確, 且單一低頻聲響過後造成過多過長的殘響.
因為其低頻過強, 分離度差且解析度, 相對地音場建構也受到牽連.
01聽感上幾乎沒有音場建構能力, 中頻以降的聲音幾乎擠成一團, 僅剩下左或右的強烈節奏感.
音場的橫向建構不明確, 縱深的遠近感可以說是沒有. 這種低頻表現與Beats十分類似, 惡劣至極

02的低頻相對比01收斂, 影響中頻的程度也較01改善. 但仍有響度集中於次低頻下潛不足的問題
02的低頻解析度比起01略好, 打擊點也較為小且明確, 連帶音場建構也較為寬廣, 總算可以撐起一個中小型的立體音場
但可惜的是雖然音場長寬縱深差不多, 但遠近感不明確, 分離度也說不上好. 比起01固然是有改善, 在同價位表現中卻是位於劣勢

三頻分配上
01與02都存在高頻偏暗的問題, 若比起以往的機種FX850與FX1100. 我覺得02較為類似FX1100, 01較類似FX850
但不知是否burn in不足, 聆聽下我實在無法感受到01/02相對前世代有明顯的音響性改善

整體而言, 01/02的調音偏流行, 音場小且包圍, 低頻轟耳, 追求聲音的張力與衝擊感. 與SONY近年來的圈鐵Z5相同為重口味調音

01與02的主要差異

01與02畢竟使用了不同大小的振膜(01為11mm, 02為10mm), 兩者的聲音表現上還是有若干差異的
如之前提到的, 01的低頻比02更重, 01的音場建構輸給02, 分離度也是02較01好
解析度上01與02並沒有明確的差別, 聽感上02較為均衡(僅是相較, 其實很難稱作均衡), 01則有種劍拔弩張的突出感
因為以上音響特性之處, 我會認為02的整體表現是好於01的.

小結

我認為木質振膜有其物理特性的限制, 帶來的韻味抵不過音響性能上的損失
這次JVC推出的Wood 01/02 Inner與同價位帶的單動圈/多動鐵耳道相比
除了音響性能不及格外, 音樂性上也討不到好處. 主打的低頻比起他廠耳道並無優勢, 人聲也是JVC的萬年濃密調音了無新意
即使聚焦其表現最為正常的高頻, 與同價位耳道相比也全數敗陣.
他廠同價位動圈耳道的高頻幾乎都已經可以挑戰動鐵, 提供纖細透明, 延伸好的高頻

同價位中, 我推薦Audio-technica ATH-CKR100, 擁有更為均衡的表現, 低頻下潛好量適中, 中頻溫潤帶有水分, 高頻素質則為動圈耳道中最優秀等級
而僅要1/4的價格, Audio-technica ATH-E40的表現也同樣優於JVC Wood 01/02 Inner, 也同樣擁有豐沛的低頻與濃密溫暖的人聲

我主觀的認為或許JVC是該放棄繼續研發木質振膜了
以上, 這次JVC Wood 01/02 Inner我的評價為不推薦, 同價位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圖檔

TAG(標籤)
低音砲 分離度差 短暫試聽 暖聲 有限度評論 burn in 時間不明 

整體評價 ★★★☆ 65
音樂性尚稱普通, 音響性在5萬日圓價位中物無所值
低頻 ★★★ 60
低頻量大, 下潛幾乎被截斷於次低頻且過於突出, 打擊點不明確, 汙染中頻
中頻 ★★★☆ 75
中頻被低頻汙染減損其音響性, 此外大致呈現溫潤有水分的聲音
高頻 ★★★★☆ 85
具有一般中高階動圈的高頻延伸, 纖細感與透明感尚可
音響性 ★★★☆ 65
總和考量其三頻延伸, 解析度與分離度後. 同價位對手中呈劣勢
人聲表現 ★★★★ 80
人聲帶有溫暖韻味, 純人聲清唱曲中表現良好
樂器表現 ★★☆ 50
因其惡劣的音響建構與分離度, 加上三頻的重染色. 樂器表現十分糟糕
解析度 ★★★☆ 75
低頻解析度50分, 中頻解析度75分, 高頻解析度82分
分離度 ★★★ 60
聲音線條粗且捉襟見拙互相干擾, 無法達到旗艦水準
音場定位 ★★☆ 50
音場包圍且窄小, 過強的次低頻將音場營造為腦內定位
音場大小 ★★ 40
音場包圍且窄小
音染程度 ★★★☆ 70
音染強度為中到強
CP值 ★★ 40
考量整體音樂性與音響性, 個人認為物無所值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五 11月 18, 2016 5:13 pm

鐵三角新耳道上市再聽筆記
LS70黑馬,毒性較E40稍弱但清澈三頻均衡
LS400地雷,帶去DP-X1, Fiio X3, Walkman Z1070沒有一種設定會好聽
LS300小雷,確認各種素質皆不如IM03, 在DP-X1上表現最好但整體表現甚至不如LS70

補充,LS70完全解決了鐵三角推挽單體長年以來的中低頻共鳴問題,且因為鍍碳纖維振膜之故高頻更亮
沒Run,開前除了高頻較為雜亂稍刺外幾乎沒有缺點

LS70當場比對E40
同在表現均衡的Z1070下明顯可以覺得兩者聲線不同
E40走的是傳統鐵三角纖細細膩風格,韻味也較強
LS70則較為歐美風格,不只音場較大外聲音也較為結實,聲線邊緣較為明確強韌有力
在女聲表現下雙方各有長處
E40細膩韻味濃厚,LS70較為強而有力
音響性粗聽下LS70甚至略高於E40
,兩者取向並不相同,加上賭上burn in後高頻的毛邊感會消失的前提下我非常建議讀者購入LS70

LS300對比IM03,以DP-X1試聽
兩者三頻走向相似,但IM03的聲音表現比LS300細膩透明不少。細節描寫力,解析度都是IM03為上
LS300的低頻量較大但細聽下確實會略微的污染到中頻以及聲音的分離度,這點我第一次試聽時確實沒聽出來
相對之下IM03的三頻洽到好處,不多不少
女聲表現以IM03勝出,韻味中帶水分
LS300相對粗曠力道收放往往過或不及
結論,趁IM03特價出清快點收吧

By azureimf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SONY WM1A簡評 : 沉穩紮實, SONY面對現代黑磚播放器應有的世代變革]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五 11月 18, 2016 11:15 pm

讓電腦端輸出DAC/一體機播放音樂時
不受電腦軟硬體任何不可考因素影響音質的解決辦法
---

1.光纖輸出(電腦或是音效卡) + DAC端獨立Master Clock (如HP-A8MK2)
最佳方案
2.USB走ASIO輸出, DAC端不吃USB電且有做好訊號內部隔離(isolation) (如TEAC UD-503)
次佳方案
3.走DLNA接收器+光纖輸出給DAC
手機播放的方法之一, 但有時候會不順

4.選用impedance 50歐姆, Shield設計良好, 符合USB 2.0 HighSpeed規格的線材(可選用大廠產品)
5.選用實惠且作工良好的TOSLINK光纖線材, 如Amazon Baisc光纖線
6.DAC/AMP放離電腦遠一點, 不要共用插座(有預算就上隔離電供)
7.電腦機殼蓋上以免內部的電磁波向外逸散, 若選用無風散系統可減少環境噪音
如果家裡有地下室, 可允許的前提下把整套系統直接搬到地下室(電波雜訊對策)

如果DAC驅動程式爛或是USB相容性爛上了ASIO也不斷爆音
先試著換USB孔, 透過獨立供電USB HUB, PCI-E USB擴充卡...
如果還是無解那就無解了把DAC扔了...

電腦的軟硬體設置(不含播放程式)會影響DAC/一體機音質
只說明了DAC端對於USB/光纖輸入的處理不周到不完美, 請多花錢換更好的設備
如果換了USB線讓音質更好(不含電源分離線)
其實要怪DAC內部對於雜訊處理的不完美, 以及你家電波環境太過雜亂

如果換了SSD音質變好聽, 換了電腦PSU聲音變純淨
請檢討1到7的哪個環節哪裡沒做好

以上, 看到各種討論的一點感想
----
光纖同軸進來的訊號要消除Jitter有很多方法
最簡單的就是DAC自己有兩顆石英振盪器
進來的訊號先進Buffer, 依照其PLL解出的Clock是44.1還是48系列改用自己更好的石英震盪器(TCXO)來生成
在這個前提下只要電腦端不要傳"錯"的資料, 輸出Clock的精度相對地就沒這麼重要

當然, 這樣的處理通常只會在中階/高階DAC上看到
---
以我個人在各種店家耳機展拿NB接DAC的經驗來說
USB認不到主要是OS系統的問題, 跟硬體反而較無關聯
有時候甚至要手動進裝置管理員把Driver砍掉, 或是把Unkown Device(未知的裝置)以全手動模式指定驅動程式

換USB孔認的到的原因
主要是電腦除了CPU內建北橋提供的原生USB Host Controller外, 因為廠商想要增加USB孔所以在主機板內部就以PCI-E連結了第三方廠商的USB晶片組
當接上由外部晶片組提供的USB, 在Windows內部其核心驅動程式是不同的

這種情況下升級WIN10或許會改善, 但或許也不會
把作業系統完全重新安裝也可能會改善
這就是Windows一直到現在都不預設支援USB Class Audio 2.0留下的弊病

現在在外面試聽DAC, 直接拿手機搭配ONKYTO HFPlayer OTG都還更穩定不容易出問題
---
在傳統的Windows音效播放中, 要放出聲音是要經過層層轉換與關卡的

如果單純呼叫Win32 API播放一個"叮"的效果音
需要經過的路徑可能是是

0 應用程式呼叫Windows Audio API (MME)
1 -> 放入MME的播放用Buffer
2 -> SRC轉換成Windows預設取樣頻率
3 -> 與正在播放的音訊做數位混音
4 -> 經過Windows內建的軟體DSP效果器
5 -> 放入USB Audio Class驅動程式的專用buffer
6 -> 經由軟體執行週期(CLOCK)將之前Buffer的音訊內容丟到USB輸出用Buffer(例如在44.1KHz PCM中, 16bit封包中僅傳13bit)
7 -> USB控制晶片由USB輸出用Buffer提取資料(在此做內頻外頻轉換), 傳送給音效裝置(基頻12MHz)
8 -> 音效裝置(通常為12MHz基頻)取得一定封包數量後(13bit代表要接收至少兩個封包才能拼成一個Frame), 轉換為I2S訊號餵給DAC晶片, DAC晶片需要播放取樣率的256倍頻率當作Master Clock, 故USB裝置上的12MHz OSC無法完美除頻成44.1KHz, 故留下Jitter

然後以上所有流程大概要耗掉個50ms以上
播放音樂或許沒差, 現場樂器演奏, MIDI鍵盤按下去後到發出聲音的間隔就有差了

WASAPI的話, 流程則簡略成這樣
0 應用程式呼叫WASAPI API播放 >> 上面的流程直接從5開始跑下去
優點是減少處理暫存流程, 沒有SRC. 但5到8的問題仍然走傳統路徑, 由於USB基頻所產生的Jitter一樣少不了

ASIO則是設計思想不同, 流程大略如下
0 應用程式呼叫ASIO API
1 -> 經由USB Audio Class 2.1以ASIO Profile編碼內容丟到USB硬體輸出用Buffer (480MHz全速傳輸)
2 -> SB控制晶片由USB輸出用Buffer提取資料(在此做內頻外頻轉換), 傳送給音效裝置(480MHz全速傳輸)
3 -> 裝置接收資料後, 放入Buffer並由ASIO封包內容判斷其取樣頻率, Bit深度(16/24/32)
4 -> 依照其取樣頻率不同, 以44.1KHz系列或是48KHz系列OSC來生成主時脈(Master Clock). 並以其時脈來從Buffer提取資料以I2S傳送至DAC
這樣做理論上可消除因為USB基頻所產生的Jitter

據我所知無論是一般USB Audio Class 1.0 (MME/DirectSound/WASAPI)還是ASIO都沒有封包偵錯重傳的功能
要是真的產生Bit Error, 那就是爆音一下躲不掉的(代表USB控制晶片電路設計不良, USB線材不良, 音效裝置硬體接受功能不良...etc)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MUC-B12BL1入手聽感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五 11月 25, 2016 12:01 pm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MUC-B12BL1入手聽感

搭配TEAC UD-301, XLR輸出
高頻亮一點通透一點, 低頻與中頻的分界點變得更明確
與Z7原廠平衡線約有5%的差別, 解析度無改變, 音場表現也無改變
的確將Z7高頻拉亮是對於聽感上較大的改善, 或許來自於MUC-B12BL1線材的電容量與電流承載力比原廠線優秀

MUC-B12BL1所造成的聲音改變幅度與我之前的經驗/自己改善的結果類似
改線只能微調系統至較為完美的狀態, 但無法把原本就表現不佳的耳機飛天遁地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五 12月 02, 2016 3:42 pm

圖檔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
象牙塔評測連結

前言 & 碎念

說起來, 我曾經擁有過不少台隨身擴與隨身一體機
從Fiio E17開始(冷聲犀利/高解析/中大推力)
到SONY PHA-1 (SONY偏冷聲纖細透明/高解析/中小推力)
到SONY PHA-2 (SONY暖聲包圍厚重/中解析/中小推力)
到Fiio E12(暖聲/高解析/大推力)
到ONKYO DAC-HA200(暖聲女毒兼顧高頻/中高解析/中推力)

但每年回台灣辦家聚或是半鐵趴
因緣際會下總是會有人聽到我的設備中毒(神主牌加持?)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總是以購入成本讓出手上的隨身擴
直到兩個月前為止, 我沒有一台隨身可以USB接電腦播放的設備

其實DAC-100m是一台便攜一體機而不是隨身一體機
因為一來他沒有電池只吃USB電, 二來他並不支援Android/iOS裝置OTG連接播放

考量我的使用習慣, 若外出則多使用播放器聆聽
即使是在咖啡店或出差休息時的定點聆聽, 也甚少拿出手機接隨身擴
反而是在旅館或是辦公室時, 缺少一台接NB放音樂的機器
邊工作邊要抽空選曲確實覺得有若干不便

我的需求是, 暖聲女毒, 中推力(推得動我多數的鐵三角/SONY密閉耳罩), 高解析
由於對於ONKYO DP-X1的好印象, 第一台被我考慮的自然是DAC-HA300USB
3萬日圓的價錢尚能負擔, 但試聽下來聽感與DP-X1過於相近這點總讓我有花錢買同樣東西的苦惱
此時適時Amazon剛好KORG DAC-100m特價, Prime白金會員更只要8900日圓即可入手
於是隔天DAC-100m就來到了我的手上

說起來, KORG的各種設備每次ヘッドホン祭、ポタフェス我幾乎都會花時間試聽
每一次的試聽我幾乎都得到不錯的聽感, 也是讓我決定試試看KORG設備的最後一把推手
尤其KORG本身除了幾台DAC一體機外, 本身就是專業的錄音/電子樂器/後製混音設備的廠商
在DSD的萌芽期, 也是由KORG MR2打先鋒打響了DSD的知名度
購入前考量無論是否符合喜好, 但在音響性能上KORG絕對經得起考驗
而在購入後也證實我的推測, DAC-100m在適當條件下確實能夠發揮相當不錯的音響性能
在1萬日圓3000台幣價位能夠硬解DSD的設備中, DAC-100m表現可說是極端的優秀

DAC-100m連結電腦的電源/雜訊對策

由於DAC-100m完全靠USB的電源驅動, 一來最大推力會受到限制
二來就是電腦USB電源的乾淨與否對於聲音的影響會非常的直接
上網Google拆機電路圖(我還想要保固不想自己拆)初步判斷其電源濾波電路並不完美
故必須花一些心思在電源處理上

其中最好的方案是通過USB Isolator完全隔離USB訊號與電源, 但DAC-100m是走USB2.0 High Speed
市面上符合規格的隔離器幾乎都要兩萬起跳, 比DAC-100m本體還要貴兩倍以上所以就從選項中移除

一個折衷的選項是使用可外部USB濾波器, USB資料正負訊號經過類比線圈濾波, 而電源則由外部提供
這是一個我接下來會嘗試的選項

目前我的解決方式較為陽春, 使用一個外部供電的USB3.0 HUB
外部供電由8顆3號鎳氫4串聯2並聯提供5V電壓, USB訊號部分則仰賴USB HUB內部晶片處理

我的聽感上, USB電源調整對於音質是有頗為直接影響的
也因此, 若作為正統的家用系統. 我會叫建議使用獨立變壓器或是直接吃100/110v電源的DAC一體機
USB電源處理上較為費心思, 相對的也會花上更多的成本

音樂性/音響性能

接下來終於進入本題, DAC-100m的音響性與音樂性表現如何?
我的感想是, 在於約3000台幣, 1萬日圓價位下以USB連接電腦
可硬解DSD與完整支援176.4KHz/192KHz, 支援ASIO 2.1的隨身一體機來說,
我腦中已經快想不到更好CP值的選擇

DAC-100m具有足以驅動低阻高敏/低阻中敏的推力
而且擁有與入門插電家用系統匹敵的音響性能, 尤其在解析度上比大部分隨身一體機都來的優秀
而最重要的是, 拜賜於KORG長久以來對於DSD錄音升頻的經驗與調教
在多數情況下, DAC-100m的聲音非常有韻味, 略帶濃郁的中頻加上不失清新纖細的高頻
在許多耳機搭配下, 幾乎可以說是女毒產生器

但DAC-100m亦不是沒有缺點, 最大的缺點仍來自於直接取用USB電源500ma/2.5W的限制
整體的聲音表現仍有若干侷限, 推的細膩但推不出大氣, 音場與氣勢都被侷限在一個中小錄音室範圍
且有限的推力驅動SONY MDR-Z7等耳罩雖然細膩清新, 但卻很難營造出該耳機拿手的規模感
且受限於框體大小限制電路規劃, 分離度為良好水準但比不上10萬日圓等級的中階家用系統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搭配Audio-technica ATH-W1000

DAC-100m最難能可貴的, 就是與W1000的搭配相當的良好
在女聲韻味適度的展現下, 抑制高頻的刺亮感, 整體的解析度表現也稱得上優秀
在DAC-100m染色下, W1000中頻顯得略為濃密但仍維持著相當好的空氣感
女聲的詮釋雖不及Kenwood MD座機DMF-7020般滑潤, 但也相對的耐聽且富含水分
光這點, 就是我所知道的隨身一體機中少能達成的
DAC-100m搭配W1000的效果甚至比鐵三角自家的HA5000與HA22TUBE都要來的出色
且比起MD座機, 或是其他與DAC-100m相配的老機/真空管擴
DAC-100m具有現代系統的解析度優勢, 且能硬解DSD
若Lineout搭配耳擴後仍能維持此水準的話, 可說是W1000在現代系統的救贖

老實說我並不知道為什麼DAC-100m下的W1000不刺了
但我知道單純用EQ拉低6KHz周圍的響度不會是這樣的聲音
或許有時間我會量測看看DAC-100m的頻率響應, W1000阻抗響應的參數
看看是否能找出DAC-100m搭配W1000的端倪

搭配Audio-technica ATH-AD1000PRM

在搭配W1000取得好成績後, 我下一步就是拿出我最愛的開放式耳機AD1000PRM
以現代旗艦耳機三頻均衡的觀點視之, AD1000PRM存在著低頻消散快速且不集中的缺陷
但AD1000PRM確實能展現出鐵三角在2004年世代以後的最高等級解析度, 直到A2000Z的出現才被取代
這樣的解析度/高頻纖細透明感優勢若搭配上有韻味的前端, 在我的經驗中會是最好的選擇

結果當然是非常的好, DAC-100m中頻的染色與高頻的表現都相當的搭配
但這個聲音並不是AD1000PRM最好的聲音, 大概屬於中上的程度
題外話, 三個世代前的SONY Walkman Z1070, 以及PHA-1推AD1000PRM也都相當好聽
HA5000與UD-301推AD1000PRM雖然聲音前者溫潤後者透明有所不同但也各有長處
AD1000PRM比起W1000來說相對好養, 這樣的搭配可說合適, 但不是唯一

圖檔
圖檔

搭配Audio-technica ATH-A900XLTD

A900XLTD可說是鐵三角新一代平價密閉式女毒耳機的代表
但在我的經驗中其實他還是有一點挑前端, 前端對了女毒濃郁的包圍感才會出來
例如在PHA-1, HP-A8, UD-301上A900XLTD就較為理性, 甚至有時候高頻的尖刺感也會出來ㄧ些
但在HA5000, Fiio E12, ONKYO DP-X1上則表現的就較佳
插上DAC-100m後, 理所當然的表現是屬於較佳的這邊.
聽感上的染色似乎比插DP-X1時來的輕, 但卻在瞬時能夠感受到華麗柔順的聲線
若要形容, 濃郁中帶纖細, 一瞬間的嫣紅隨即消散即逝, 留下若干在空氣中迴盪的餘韻
這個組合其實是我最常聆聽, 也感受最深的辦公室系統

圖檔

搭配SONY MDR-SA3000

MDR-SA3000是一隻中阻中敏的SONY中期高階開放式耳機, 使用與SA5000相同單體可說是Qualia Q010的直系量產版本
DAC-100m驅動SA3000的結果為良好, 能夠充分解放SA3000的驚人解析度, 以及讓中頻的厚度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但低頻的量感偏少, 偏小的推力也讓聲音總有若干推不開, 收放不夠自如侷限在一個範圍的感受
相比之下, TEAC UD-301則非常的可圈可點

搭配SONY MDR-Z7

DAC-100m驅動MDR-Z7的結果為普通, 很奇妙的這個搭配讓Z7竟然偏中高頻聲線變得無比纖細透明, 低頻中低頻不知道消失到哪去
如果想把Z7完全轉變屬性變成一隻高頻向的耳機, 或許搭配DAC-100m會有意外的收穫
但是因為我熟知Z7的完整性能, 所以我不會認為這是一個把Z7推好下該有的聲音表現
我想癥結仍然受限於DAC-100m的驅動能力, 中阻中敏的耳罩如Z7與SA3000對於DAC-100m來說還是較為勉強

搭配動鐵/動圈耳道

結論很簡單, DAC-100m推力過大不適合大多數的耳道
在我所擁有的所有耳道中, 只有ATH-E40與DAC-100m搭配尚屬良好
其餘都有過驅動導致於中低頻肥厚, 高頻尖刺的問題
DAC-100m的設計理念還是以驅動低阻大型耳罩為主, 耳道還是留給隨身播放器吧

圖檔

關於原廠搭配播放/升頻軟體KORG AudioGate 4

其實買KORG一體機的醍醐味, 就是可以免費使用KORG家的播放/升頻DSD轉換軟體AudioGate
其實AudioGate的播放介面貧弱反應又遲鈍, 音樂資料庫的管理功能可以說是沒有
但是其在將PCM即時/批次轉檔DSD的功力卻是市面上其他免費軟體(如Foobar2000)所無法相比的
很神奇只要透過AudioGate轉的DSD就是比較好聽, 就是比較濃郁帶有磁性
當然, 轉換過程偷加一點料也是很正常的. DSD本來就是介於類比與數位中間的資料格式
將原本類比電路做的小調整直接放進轉檔的演算法中可說是合理的

在AudioGate2的時代, 就算是沒有KORG家產品, 只要每次轉DSD都願意讓軟體發一則宣傳用的Twitter就可以有條件的免費使用
但之後KORG取消了這個政策, 要不就付錢買它的軟體, 要不就付錢買他的DAC/錄音器材才能夠免費使用
DAC-100m可說是KORG家最實惠便宜的機器, 加上贈送了AudioGate4的使用權讓整體的CP值又更高了一先

如前所述, AudioGate雖然即時升頻DSD能力優秀, 但是其播放介面/反應速度與軟體穩定度其實很糟糕
個人建議將AudioGate當成轉檔軟體把常聽的專輯轉成DSD, 一般播放還是使用Foobar2000會比較直覺便利

圖檔

與Audio-technica AT-HA90USB相比較

是的我又拿HA90USB來鞭屍了
比起上次評測的黑白工房BW-05, KORG DAC-100m的構成與屬性與HA90USB更為接近
但是無論是在推力/解析度/聲音的飽滿度與韻味/系統架構的完整性與支援性下
HA90USB可以說是大幅度的敗陣, 幾乎到無處可比的程度
以我手上擁有的各式鐵三角高階密閉/開放式耳罩為例
HA90USB連自家耳罩都推了差強人意, 聲音空泛乾澀. 反而DAC-100m還較有如HA22TUBE的溫潤韻味
解析度上HA90USB更是慘輸給DAC-100m, 先不要比緻密滑順的DSD原生播放
就連在44.1KHz flac訊源不升頻的播放下, DAC-100m明顯的有更多的細節, 以及更完整的聲音表現

圖檔

與TEAC UD-301相比較

這個比較不該說是公平還是不公平, 兩者剛推出時實體通路的販售價格其實差不到1萬日圓
但若以現在這個時間點的時售價相比, UD-301可說是DAC-100m的三倍

但我並非以價論聲, 若說以聲論價也很奇怪. 我對於器材的觀點單純就是以值論質
兩者都是入門系統中CP值極高的選擇, 而DAC-100m為中染色, UD-301為清染色
硬體介面上也是UD-301較為豐富, 加上作為插電且使用環形變壓線圈在電源供應與乾淨度上更有優勢
而結果, 扣除染色的韻味各有所好外, 音響性能上無疑是由UD-301勝出的
具體的感受是UD-301的解析度更高, 樂器的分離更為明確, 推力與音場建構能力上更是輕鬆勝過了DAC-100m
其實這也是絕大部分隨身vs家用的必然結果
10萬日圓的隨身播放器也很容易被3萬日圓的家用器材擊倒
10萬日圓的高階耳道若論其音響性, 往往也比不過3萬日圓的次旗艦耳罩

結語

DAC-100m在價位帶/攜帶性/音響性能上擁有絕佳的比重
若限定在驅動日系耳罩, 其表現效果勝過多數價錢貴10倍以上的高階播放器

在耳機界, 花的錢與所得到的回報往往不成正比
追逐時下流行的風頭往往會讓燒友花上不少代價
器材終究是拿來聽音樂的, 而不是拿來拍照打卡, 炫耀當大大
即使每個人擁有的器材不同, 但音樂旋律卻是平等的打動人心

圖檔

整體評價 ★★★★☆ 93
音響性等同入門家用系統, 聲音溫潤有水分, 鐵三角木殼耳機的隨身好搭配
解析度 ★★★★☆ 93
若視為隨身一體機解析度極為優秀, 作為入門家用系統則相當稱職
分離度 ★★★★☆ 91
音響性優秀使的分離度維持相當高的水準, 但全音域的染色會降低若干樂器演奏的分離感
氣勢感 ★★★★ 80
聲音走濃郁, 慵懶但緻密, 小編制的風格, 氣勢感較為缺乏
纖細感 ★★★★☆ 92
中頻為綿密具有厚度的聲音, 而中高頻與高頻處則轉為纖細透明的呈現
人聲韻味 ★★★★☆ 94
以便攜隨身一體機而言, 人聲韻味非常的優秀, 兼具染色與音響性能的平衡
音場營造 ★★★★☆ 83
音場營造偏中小型, 遠近縱深定位感有一定水準但不強烈, 人聲靠前
耳擴素質 ★★★★☆ 90
耳擴具有中階黑磚播放器以及入門家用系統的實力, 驅動日系低阻高敏耳罩十分適合
LINEOUT素質  0
暫無測試
低阻耳罩 ★★★★☆ 92
驅動鐵三角, SONY各式旗艦/次旗艦耳罩均有優秀表現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AZ耳機象牙塔

文章Ezra 發表於 週二 12月 06, 2016 12:56 am

AZ大 象牙塔主頁先前的那些評測我為什麼找不到了
之前看您a900xltd的評測之後被毒到入了幅
感覺喉音處理的非常到位,只是人聲非常的遠,有種被樂器演沒了的感覺 :mad:
是因為沒run開嗎?還是別的什麼問題?
最近有時間想靜下心看看您之前對cdp座機的評測,打開論壇發現之前的評測都消失了
是在整理嗎?
Ezra
SR40
SR40
 
文章: 2
註冊時間: 週一 8月 15, 2016 4:56 pm

Re: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三 12月 14, 2016 7:35 pm

Ezra 寫:AZ大 象牙塔主頁先前的那些評測我為什麼找不到了
之前看您a900xltd的評測之後被毒到入了幅
感覺喉音處理的非常到位,只是人聲非常的遠,有種被樂器演沒了的感覺 :mad:
是因為沒run開嗎?還是別的什麼問題?
最近有時間想靜下心看看您之前對cdp座機的評測,打開論壇發現之前的評測都消失了
是在整理嗎?

您好, 象牙塔網站確實在整修中. 因為之前資料庫問題損失了2016/6月以後的資料(不過文章在AA這邊都有, 所以影響不大)
但關於老CDP的舊文章都在, 您可以按最上方的「下一頁」往下翻應該就可以看到

A900XLTD人聲應該是很近/偏暖的, 若太遠我認為是前端搭配性的問題
建議可以搭配日系暖聲的耳機專用前端/一體機(非粽擴類型)
ONKYO, TEAC以及KORG家的設備都可以把A900XLTD推得相當不錯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7764657 發表於 週五 12月 16, 2016 1:41 pm

AZ您好,小弟前陣子買了一台KENWOOD DM-7PRO,打算拿來當DAC,
接了電腦光纖,要如何設定輸出訊號它,我試了很久都沒用,需要用到遙控器嗎?
a7764657
SR40
SR40
 
文章: 1
註冊時間: 週五 12月 16, 2016 1:35 pm

AK4490播放器集中試聽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一 12月 19, 2016 5:05 pm

AK4490播放器集中試聽
---
由於這幾台基礎聲底都很像,所以就一起寫了
試聽耳機皆為SONY MDR-EX1000
以結果論來說, AK4490的聲底與EX1000, IM03等日系動圈/動鐵都非常搭配
且整體的音底滿滿的AKM(旭化成)味
與前代AK4399有不少類似之處, 我長年使用HP-A8當作DAC與一體機使用
對於AKM Sound的感觸特別深

若與DP-X1所採用的ESS9018K2M相比較
各台機器雖然使用不同的前段擴大OPAMP與Buffer Amp, 但不知是否AKM強勢主導聲音聽起來都是同一種聲線
AK4490於隨身播放器上的表現較為暖聲且聲音較為凝聚, 但分離度與輪廓的明確感不如ESS9018
人聲的厚度與韻味拿捏得非常不錯, 不強調低高頻但高頻延伸與透明感在AK4490的加持下有著超越價位一個等級的表現
在採用AK4490方案的入門家用系統/隨身聽如雨後春筍冒出的現在
可以說, 平價好聲已不再是難事

#補充
基於價位與功能性的綜合考量
當前我對於AK4490平價播放器中我對Cayin N5最為推薦
其次為有光纖輸出的xDuoo X10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Cayin i5
----
介面操作尚屬順暢, 但比起N5卻拿掉了2.5mm平衡輸出與本身作為USB DAC的功能
燒友買機器就是為了好音質, 老實說i5犧牲掉的部分有點大
官方規格的SNR=105dB, 與其他同價位競爭播放器相比也較為劣勢

圖檔
圖檔

Cayin N5
----
音底與i5十分類似N5提供了更多的使用情境選擇, 也支援2.5mm平衡輸出與做為USB DAC接電腦的功能
操作畫面雖不大但也算簡易直覺, 難得的是AK4490官方四種數位濾波器都有實作出來可作為細部音質調整之用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xDuoo X10
----
音質良好, 承襲AKM特有音底
操作尚稱直覺方便, 與Fiio X3使用同樣的基底系統
實作兩種數位濾波器, 有光纖輸出
播放曲目沒有前幾秒被吃掉的問題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Shanling M1
----
雖然使用的是AK4452, 但聲底仍然很AKM
驅動EX1000效果良好, 雖無驚豔之處乍聽之下也無缺點
使用情境多元, 可當藍芽接受器, 可做為USB DAC, 也可插卡當作隨身播放器
非觸控全按鍵操控之處反而是我對M1的加分點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試聽感想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一 12月 19, 2016 10:42 pm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DENON AH-D7200
---
搭配ONKYO DP-X1 High Gain
d7200清亮纖細的聲音,高頻稍刺
高頻頗有鐵三角W1000Z的味道,透明纖細
低頻量略少但下潛優秀,手法快速不拖泥帶水
中頻不算水分多但略亮且突出
整體而言與FOSTEX的TH610與TH-XX還是有風格上的差別
與印象中老DENON的D7000也不太一樣, 不過總算是DENON回歸發燒友傳統市場的第一步
音場表現為中型橢圓形,縱深略淺左右的距離感較為明顯
人聲定位為在後腦勺的後方定位,距離近但表現奇特
中頻有若干來自於木殼框體殘響共鳴但不突兀, 算是一種調音特色
試聽曲目中, 大編制的表現比人聲優秀許多
據現場工作人員指出, 目前的D7200仍非最終版本還會再做一次調整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ONKYO 和樂器耳機
---
搭配ONKYO DP-X1 High Gain
人聲略遠,定位於左右同時存在(我知道這個形容很怪)
聲音纖細, 聲音集中於中高頻拉亮
我不知道這個聲音算不算女毒, 但的確是很有ONKYO的味道
解析佳,但仍止於動圈等級(被剛剛試聽的ether flow打趴)
低頻極少下潛聽不出來,猜測與使用接近開放式耳罩的耳套材質有關
但也低頻過少的關係音場顯得平面且無立體感, 中頻人聲的厚度也顯得不足
現場參與研發的工作人員指出, 要使用真皮耳罩還是當前耳罩還在考慮中
目前的調音已經是最終版, 外層的塗漆材質還在檢討中
我則建議至少附上數種耳套來當作調音工具
不然只有高頻低頻全失簡直就是在走鐵三角的老路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DUNU DK-3001
---
搭配ONKYO DP-X1 Low Gain
聲音確實不錯
低頻下潛佳量足,中頻厚度足夠
有女毒
最重要的是高頻終於不刺了
音場建構尚稱立體,三頻均衡性也相當優秀
低頻不污染中頻
聽起來是隻沒有缺點的耳機
女聲算是非常可圈可點
兼顧醇厚與透明纖細感
DUNU歷經多年研發, 終於也做出不輸一線大廠產品的好耳機
非常值得鼓勵
唯一不算缺點的缺點就是MMCX太容易轉動
長久使用下來的耐用性仍需觀察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Ether Flow
---
(訊源是最後一張照片)
音場大,聲音犀利明確背景與樂器間的空間反應極為優秀
爵士女聲下感情與細節並具,說實話已經是動圈耳罩難以達到的水準
彷彿置身Live house歌手只為你歌唱
大編制演奏下也可圈可點
是一隻可聽大編制與小編制, 可歐美女毒/亞洲女毒的萬用高階耳機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換線經濟學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一 12月 19, 2016 10:44 pm

原廠在推出耳機的時候, 本來就應該要考量單體特性搭配「合適」的線材
如果線材會導致Skin Effect, 那就應該在類比EQ元件或是分頻電路上補償
而不是推出了高價旗艦耳機卻附上「無法發揮設計性能」的線材
然後第一時間就鼓吹消費者去換線
如果原廠線不堪用, 為什麼一開始不就提高一些售價附上堪用的線材?
換線經濟學當道, 連鐵三角這種大廠都食髓知味賺這種非正道的錢
說實話讓我覺得很悲哀
----
如果不熟悉耳機特性前就想著換線
那還不如一開始就增加預算, 去買 耳機+線 同等價錢的更高階耳機(雖然高階也不一定好聽)
換前端(耳擴, 播放器)的效果遠比換線大
換耳塞, 耳套的效果比起換線換前端大更多
改變聲音的因素百百種
何苦一開始就選高成本低報酬率的方向投資

如果高階耳機(如這次的LS400/LS300)配原廠線一開始就發揮不出應有性能
要換線才會回到IM03/IM04等級的性能
那我只能推論是原廠腹黑, 這種行為很糟糕一點都不可取

https://www.facebook.com/audiotechnicat ... 5785280458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STAX佐佐木先生訪談:角錐與貼紙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一 12月 19, 2016 10:45 pm

圖檔
圖檔
圖檔
圖檔

突然想起
這次ポタフェス我特地空出了一點時間找STAX的佐佐木先生聊聊
以下談話內容以對話方式呈現
---
我:佐佐木先生好久不見了, 工作辛苦了
佐佐木:張桑好久不見 (我和佐佐木已有面識)
我:說到SR-002我有一個朋友提到角錐和一些宣稱遠紅外線貼紙的效果
我:我自己是傾向隨身擴不需要角椎這種東西, 畢竟裡面沒有元件會震動
佐佐木:角錐是指墊在家用擴下面?(手指了一下現場的STAX SRM-727A)
我:不是, 是墊在SRM-002耳擴下面
佐佐木:原來如此(表情有點驚訝)
我:紅外線貼紙(我沒有說品牌)似乎是貼在耳機上, 我也是持懷疑態度
我:佐佐木先生先生作為研發者, 想聽聽您的意見
佐佐木:個人認為...是不用做到這種程度
佐佐木:畢竟是隨身設備, 在這些小地方過於花精力也...(原文:小さい処に拘りすぎても)
佐佐木:應該是沒有什麼差別(原文:あんまり差がないと思うよ)
我:至於貼紙貼在耳機框體上
我:我想是因為貼紙本身質量材質改變框體的共振係數才使聲音改變吧?(疑問語氣)
佐佐木:正如你所說的(原文:正にその通り), 當初框體我們都有考慮過材質跟反射
佐佐木:基本上不希望使用者去貼東西, 或是去罩上套子之類的
我:所以對於這兩樣東西用於STAX的隨身設備, 佐佐木先生都是不建議的?
佐佐木:基本上隨身系統的設計理念就是帶著走, 在定點聆聽那就是建議使用家用系統
我:謝謝佐佐木先生, 這樣解開了我心中的一個迷惑

#補充
最後佐佐木先生確實有說一句「止めはしないけど、あまりおすすめしないかな」
直譯是說:不會阻止, 但也不是很推薦
所以我心中才會一直留下佐佐木先生不推薦的印象

接下來的對話中談到SR-009與Hifiman香格里拉的調音差距, 以及Z1R等動圈耳罩在解析度上仍不是靜電對手等話題
,約十分鐘不算訪談的訪談中, 佐佐木老先生親切且熱心地與我交換意見, 也不會打官腔避重就輕
當下暗自決定在於耳機系統退燒之前, 必定入手新品的SR-009以聊表對於STAX全體員工的支持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Seiun Player Pro X 試聽結果 : 地雷確定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一 12月 19, 2016 11:28 pm

圖檔
圖檔
圖檔
這是SIM卡蓋子還是SD卡蓋子? 這個大小無法插拔吧

圖檔
圖檔
圖檔
音質差, 推力弱, 內建喇叭是我聽過最糟糕的超級破音
空洞又大台的Seiun Player Pro X

圖檔
遠看三吋全彩螢幕
圖檔
近看一行單色螢幕
圖檔
仿造SONY A10/20系列的按鍵設計

Seiun Player Pro X 試聽結果
地雷確定
機器內只敢放一堆低Bit rate老歌
難得幾首歐美爵士,搭配T1P
立刻顯露出這台機器的貧弱推力
高頻齒音爆刺
整體乾澀無水分,聲音空泛密度不高
一台3000台幣
說實話也就是這個等級的音質
然後年前不會出貨了
機器還一堆問題連SD都不能插
做的大台卻異常的輕
各種跡象只會讓我覺得
這不是音響廠商該有的產品

懶得戰,回家再寫攻防內容
另外有台播放器更滑稽,看起來有個三寸QVGA螢幕
結果是只有一條單行單色液晶
這種感受還真像威力棒Vii再現
隔壁Hifiman看看大概都想搖頭了
另外一提Pro X本機質感很差,果然就是代工廠思維下的拼湊產品
旁邊SD卡插槽竟然還做成SIM,卡的樣子
開始有興趣PCB和機構是那裡拿來回收利用的
---
好吧寫個極簡摘要

---
我:你們拿T1P來當作試聽耳機本來就是一個錯誤, 聲音虛薄乾澀根本無法良好驅動
董:這台本來就是拿出去方便隨身聽音樂的
我:那你們拿T1P來當試聽耳機幹嘛? 不去弄幾隻動圈動鐵就好
我:而且機器並不是把所有晶片塞進去layout玩就好, 類比電路段你們到底下了多少心思在調音上?
董:ESS9018!我們保證原廠晶片出來的波形我們就這樣給他輸出沒有失真,跑到384KHz都沒有失真而且是32bit輸出
我:包括THD和SNR嗎? 你確信到耳機輸出端這些量測指標都跟ESS9018的spec一樣?
我:包括後續的OPAMP和BUFFER等類比設計
董:你懂什麼不要亂說
我:好比ESS9018K2M原廠規格中SNR在125dB, 你們輸出有達到嗎? 連ONKYO DP-X1達到116dB就已經算是很優秀了
董:這種小雜訊根本不重要, 耳機根本聽不出來沒有那麼靈敏
我:那你強調32bit幹嘛? 24bit的Dynamic Range就已經136dB了微小輸出波形被雜訊淹沒了那有屁用
女:董事長有個重要電話我想你接一下比較好
我:自顧自的繼續測試, 找尋任何音質好一點的試聽曲
董:(電話接完回來了)
我:T1P算是低阻高敏其實不是很難推的耳機, 可見你們在類比段的調教上比起中國平價黑磚還差蠻多
董:你真的要所謂這些類比調教, 就應該上家用系統(手指他們加一台外觀簡陋的桌上型小綜擴)
我:(手拿起來看重量)這台那麼輕裡面是D類放大吧, 這主要是推小型喇叭而不是耳機吧
董:你的觀念錯誤,D類是一種OX@#$%#$&....(說的氣極敗壞沒聽清楚)
我:DAC出來的東西經過I/V轉換後當然要進放大電路, A類A/B類還是D類是放大方法的差別吧
我:D類走的PWM調變我知道, 我的問題是D類推喇叭的輸出直接拿去推耳機不會有問題嗎?
董:我們推耳機這是不一樣的
我:哪裡不一樣, 輸出電壓太高用個阻抗匹配壓低然後輸出推耳機?
董:哪有人直接拿D類放大結果推耳機?
我:沒有嗎? 你當SONY的S-Master和Denon的數位擴大技術是假的嗎?
我:你這麼說還是你們耳擴部分有獨立放大電路
董:對對, 有獨立的線路
我:那你們這台是以推喇叭為主還是以耳擴為主? 為什麼我不去買一台純耳擴或是一體機?
我:那麼小的空間塞D類擴在塞耳擴電路, 那個重量裡面能有多少類比元件, 電源也是Switching Power吧
我:連稍大容量的電容都塞不下去了, 你確定真的打得過市面上以驅動耳機為主的一體機?
董:你要那麼堅持那我們家的機器不適合你(謎之音:放大絕了哈!?)
我:反正我也聽完也知道你們產品的等級在哪了,謝謝!
---
最後由 azureimf 於 週五 1月 13, 2017 1:2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

文章cwl198180 發表於 週二 12月 20, 2016 12:36 am

AZ大,之前剛好看到你2013年 對usb線的評論,而現在又看到你大讚teac ud 301,而有點想改善現況。 :aiya:
試過把開關小型家電風扇也會令led mon 閃屏的雜牌拖板改成Belkin 7位 gold series 後,音質有少改善,led也不會閃屏。 :hand:
家裡設備,Asus usb u7 echelon【rca】> philips css9216 :poorcry:
1. 想請教把usb 改成電源分離會有改善?
2. Diy 方面,用【被分解的雜牌拖板】 的拖板線蕊當成usb 的電源線,及傳輸線,可行嗎?
3. 如果我想加一台較好的dac 或 av amp【2手也可以】,可以推介一些台幣萬元以下的給我嗎?
4. 假如加了一個2 聲dac,是否這樣出?
Asus u7 echelon 同軸/光纖 > dac 【rca】> philips css9216
4.1 請問出rca【或解讀類比】的機才是解碼的?
4.2 第4問中出同軸的u7 echelon 就只是過度了?
4.3 philips css 9216 只是做放大功能?
5. 連接的機越多,音質扭曲是否越大?
6. 最後少少的疑問,asus u7 中用了cs4396 作2聲解碼,多聲道有cs4362,作為一個多功能usb sound card 總合來說cp 值算可接受嗎? :aa:
cwl198180
SR40
SR40
 
文章: 9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19, 2016 11:05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cwl198180 發表於 週二 12月 20, 2016 10:22 am

怎麼昨晚發的回文還沒有顯示出來。。。是否不能用手機回文,只能電腦? :bigcry:
我想在這星期著手diy usb 的準備,或物色2 手機「如az 大有萬元左右的2手機推介」 :gogogo:
cwl198180
SR40
SR40
 
文章: 9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19, 2016 11:05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cmlai 發表於 週二 12月 20, 2016 8:21 pm

我認同AZ兄說的換耳塞比換線容易調音,
現在手上的IM70和E40裝的是CKR90的耳塞。
之前看到AZ兄稱讚CKR90音場最廣,
我就很想得到它的耳塞,拿到後果然是如此。
可以說最近鐵三角最近的進步耳塞有很大的貢獻。
我的CKS1100裝的是CKR100的耳塞,
因為這個耳塞雖然提升音響性不如CKR90耳塞,
但適合下半身偏暖的耳機。
IM70裝CKR90耳塞變化最大,音響性改善很多,
原來IM70的耳塞根本是高低頻截止器。
E40本身的耳塞其實也很好,只是會稍微抹一點細節,
但很有韻味,還沒拿到CKR90時,我拿來裝在CKS1100,
現在E40的耳塞拿來壓抑CKR90失控的高頻齒音,
不換我沒辦法用CKR90原來的耳塞靜下來聽完一片CD。
CKR90我也換上CKS1100送的有線控的星型四蕊線,
是有壓抑一點高頻,但過多的高頻細節還是讓人難受。
cmlai
SR40
SR40
 
文章: 14
註冊時間: 週日 12月 11, 2016 11:06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三 12月 21, 2016 11:14 am

cmlai 寫:我認同AZ兄說的換耳塞比換線容易調音,
現在手上的IM70和E40裝的是CKR90的耳塞。
之前看到AZ兄稱讚CKR90音場最廣,
我就很想得到它的耳塞,拿到後果然是如此。
可以說最近鐵三角最近的進步耳塞有很大的貢獻。
我的CKS1100裝的是CKR100的耳塞,
因為這個耳塞雖然提升音響性不如CKR90耳塞,
但適合下半身偏暖的耳機。
IM70裝CKR90耳塞變化最大,音響性改善很多,
原來IM70的耳塞根本是高低頻截止器。
E40本身的耳塞其實也很好,只是會稍微抹一點細節,
但很有韻味,還沒拿到CKR90時,我拿來裝在CKS1100,
現在E40的耳塞拿來壓抑CKR90失控的高頻齒音,
不換我沒辦法用CKR90原來的耳塞靜下來聽完一片CD。
CKR90我也換上CKS1100送的有線控的星型四蕊線,
是有壓抑一點高頻,但過多的高頻細節還是讓人難受。

感謝詳細心得, 最近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佔去幾乎所有時間
較沒有辦法像以往一樣耳塞耳套換換樂, 常常一個組合聽起來不錯就一直這樣順順聽了
在我的經驗中, 單體展現的是基礎音響性能, 而後的框體, 海綿, 耳塞耳套之類的則是類比EQ
像是Comply的耳塞我不喜歡用的原因就是對於低高頻的衰減過於嚴重, 聲音雖然輕鬆舒服但張力不足
CKR90最近我偶然試聽下確實覺得高頻刺是一個較大的問題, 聽大編制曲目/交響樂/EPIC是沒問題
但是聽以日系人聲為主的曲目就很難受
最直接的辦法是拉EQ把6-8KHz拉低, 但往往這樣做會有不自然感, 細節也會損失
此時若能有合適的耳塞能夠降低這個頻段的響度那確實是不錯
我下次會拿SONY這次新出的耳塞EP-TC50去試試看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KORG DAC-100m : 高音響性聲音溫潤迷人, DSD特化的便攜USB DAC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三 12月 21, 2016 11:31 am

cwl198180 寫:AZ大,之前剛好看到你2013年 對usb線的評論,而現在又看到你大讚teac ud 301,而有點想改善現況。 :aiya:
試過把開關小型家電風扇也會令led mon 閃屏的雜牌拖板改成Belkin 7位 gold series 後,音質有少改善,led也不會閃屏。 :hand:
家裡設備,Asus usb u7 echelon【rca】> philips css9216 :poorcry:
1. 想請教把usb 改成電源分離會有改善?
2. Diy 方面,用【被分解的雜牌拖板】 的拖板線蕊當成usb 的電源線,及傳輸線,可行嗎?
3. 如果我想加一台較好的dac 或 av amp【2手也可以】,可以推介一些台幣萬元以下的給我嗎?
4. 假如加了一個2 聲dac,是否這樣出?
Asus u7 echelon 同軸/光纖 > dac 【rca】> philips css9216
4.1 請問出rca【或解讀類比】的機才是解碼的?
4.2 第4問中出同軸的u7 echelon 就只是過度了?
4.3 philips css 9216 只是做放大功能?
5. 連接的機越多,音質扭曲是否越大?
6. 最後少少的疑問,asus u7 中用了cs4396 作2聲解碼,多聲道有cs4362,作為一個多功能usb sound card 總合來說cp 值算可接受嗎? :aa:


UD-301不吃USB電換上電源分離線效益不大, 若心裡有疙瘩則可以透過一個外部供電的USB HUB
LED閃爍應該還是來自於您家庭供電的不穩定(電壓)
尤其電扇馬達冰箱洗衣機等會對於室內電路的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建議上一個隔離電供, 英文是 isolation transformer. 便宜的在電子材料行約1~2000台幣就能購買到

經查您所使用的css9216本身就有光纖/同軸解碼功能
不過他畢竟是劇院喇叭, 本身的DAC往往是附贈等級
獨立的AV AMP效果當然會比較好, 但若將來升級的方向是兩聲道喇叭. 建議還是買兩聲道的Pure Amp

都在類比傳輸的前提下, 連接的機器越多失真越大沒錯
asus u7我認為CP不錯, 我自己也差點曾要購入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cwl198180 發表於 週三 12月 21, 2016 6:36 pm

謝謝AZ大的解答 :gogogo:
但我還有點疑問,其實我對音響的運作還是一知半解。
想知道以下例子的運作來為日後音響定位:
電腦 > A 多聲解dac 出同軸 > B dac 出同軸 > C pure amp 出rac > D 擴音 > 喇叭
以上,A 把電腦音元變成數位同軸輸出?
B, 是否只是過度,而沒有用處?
只有到C 的時候才會數位同軸解碼再放大音響再以類比輸出?
D 不會做解碼,只是再放大C 類比的音響到喇叭?

我想是文章不清晰而令你誤會了,心感抱歉。 :aiya:
其實我是想diy 一電源分離線給我的asus u7, 期望著穩定而充足的電源能令asus u7 分析力,細節有提升,而UD-301 我還沒用擁有的 :bigcry:
而diy usb dac 的線材上,我想用拖板線取代20 awg 線,不知是否可行? 因為拖板線的材質應該也不差,加上也粗。「用拖板線只是因為我近日換新拖板而分解舊的」

最後,我的日常是80%聽2聲道,20%5.1 聲道
目前5.1 是用asus u7 把聲音輸出到philips css9216, 及center, rear分別 legitech及NBS10 藍芽喇叭而己。 :cold:
目前想增加philips css9216 的2聲道分析力,期望著能聽到更多細節位「主聽英文及動畫歌曲」 ,請問那個dac 能在萬元以內可推介給我,謝謝。
cwl198180
SR40
SR40
 
文章: 9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19, 2016 11:05 pm

為什麼設計良好的DAC可以不受到USB線材的影響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四 12月 22, 2016 1:16 pm

為什麼設計良好的DAC可以不受到USB線材的影響

一而再、再而三的回這種文真的很浪費生命
反正擋到人財路還是使的哪群人又玻璃心碎這種攻擊是必然的
也好, 這篇不當作對任何人的回應. 而當作我對於USB線材/USB傳輸的「見解」

數位訊號調變後成為類比波形, 透過類比介質傳輸
當然會因為環境與介質/距離/物理因素而造成調變波型的衰減/失真與外界雜訊混入
符合於規範的線材, 可以確保類比傳輸品質在一定水準, 進而使的BER(Bit Error Rate)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衰減與失真的是數位訊號調變後的類比波形, 而不是被解調變, Decode後的數位訊號
這是數位電子/通訊的基礎常識
如果線材所造成的失真過大, 則會因為封包內容在解調變時錯誤, 產生「爆音」
而USB 2.0規範下的BER, 若以12MBps Full Speed (192KHz/24bit僅需9.2MBps頻寬)計算則數十小時才會出現一次Error Bit
我相信市面上沒有DAC用Burst Mode來收資料, 線材的極限乘載頻寬並不是討論的要因

而數位訊號透過USB傳送至接收端DAC時, 會帶來幾種惱人的東西
1.該死的VBus 5V電源
2.該死的電腦端GND
3.該死的電腦端電波雜訊透過D+, D-, VBUS, GND一起飄過來
4.USB線材本身從環境中吸來的高頻電波雜訊

但慶幸的是1到4都不影響到USB傳輸的最重要成分「數位內容的正確性」
只要經由設計讓1,2,3,4都不要進DAC, 就可以建構出「符合規範的USB線不會影響最終音質」的相對理想環境
這就是我之所以說"設計良好的DAC"可以去除USB線所造成的差異

務實來說, USB訊號經由DAC的USB I/F接收並處理後, 產生I2S訊號傳輸給DAC
I2S訊號傳輸內容為資料本體的SDATA, 同步CLOCK用的SCLK(64fs), 以及驅動DAC晶片使用的MCLK(256fs, 512fs)

USB I/F晶片因為驅動/電位判別等因素, 不可避免地必須要概括承受1到4的影響
但是其輸出的I2S訊號則不然, 輸出訊號可以在內部做「隔離」
怎麼隔離, 用何種方法隔離? 常見的方法是用光電耦合隔離, 以及使用線圈的電感效應做電磁隔離
前者常用在數位傳輸, 後者常常用在隔離變壓器(60Hz)近年也有適用於高頻傳輸的模組
兩者的共通點是, 經由隔離電路輸出後, 前者2,3,4的對於輸出訊號造成的影響可以被除去(我沒說完美喔)

若探討會造成不完美的理由,則是從USB線吸進來的電波在USB I/F的PCB線路上一樣會發出電波影響DAC其他部分線路
所以這時候怎麼辦? 把USB I/F獨立成一個子版, 然後在光耦合後拿一個大鐵盒把整個電路包起來讓電波不要散出來
有沒有很似曾相似? 因為很多中階DAC都是這樣做的

電子電路中隔離的方法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ariesnote.blogspot.jp/2012/05/bl ... _3925.html

至於1的USB電源, 很簡單DAC主要部分不要吃USB電就好了
理想的狀況是DAC內部有三電源
電源1 : USB I/F內部橫豎已經髒掉了直接吃USB電無妨.
電源2 : 光耦合的接收端, 以及其他控制用的MCU/DSP/SPDIF接收晶片等吃另一數位專用電源
電源3 : DAC Chip本身以及類比放大再吃另一個專用電源
然後講究的話, 各電源的變壓線圈也用鐵盒罩起來

前面有人說得好,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屏蔽(shield). 確實, 拿鐵盒罩住USB子版也不代表微弱的雜訊電波會被「完全的隔絕」
但你有沒有想過既然在DAC內部的鐵盒都罩不住微弱的雜訊電波, 那DAC的外機盒又如何抵擋得住外界的雜訊?
現今第一線的旗艦DAC晶片其SN/R多在125dB上下, 只要「剩下的雜訊」在125dB以下, 在理論上即不會影響DAC的設計性能
況且RCA/耳機線同樣會有相對問題. 若要刁鑽. 則只能打造「無電波室」並在裡面使用非電腦訊源聽音樂才是最終解

DAC經過以上處理, 即可在「合理的一般環境下」
讓USB的影響壓在「不影響DAC輸出的量測結果」的程度
而許多中階DAC早已做到如此(或大部分), 只能說購買DAC多做點功課
---
其實您會錯意了一點, 其實我這整篇文章刻意不談到糾錯這個部分
為什麼?因為沒有意義
USB Audio Class採用非偵錯的等時傳輸模式是常識
重點在於非偵錯傳輸下的BER(Bit Error Ratio)

依照最新USB3.0的規格書(USB3.0 Electrical Compliance Test Specification Rev.0.5)
若在USB Full Speed 12MBps(介於規格書中4.9MHz到50MHz的傳輸頻率)
這種慢速傳輸下其BER UI(Unit Interval)為0.2 x BER10^(-12)
也就是一兆個傳輸位元中會出現0.2次錯誤位元, 正規化換算後為5兆位元中出現一次錯誤
5兆位元位元是什麼樣的概念?
5,000,000,000,000Bit = 625,000,000,000Byte = 610,351,562.5Kbyte = 596,046Mb = 582.07Gb

請問12MBps(1.5Mb/sec)下傳輸192KHz/24Bit(9.2MBps=1.098Mb/sec) Hi-res PCM資料多久會碰到一次錯誤?
簡單的算是告訴我們為 596,046Mb / 1.5Mb = 397,364秒 = 110.37小時
是的, 你必須要拿邏輯分析儀及時以loop檢測同步傳輸非偵錯的PCM DATA, 然後等110小時才有可能會碰到一次錯誤位元
如果是以1.5MBps傳輸44.1KHz/16bit(1411KBps),則依照規格為883小時才會有一次錯誤位元

然後錯誤位元會造成什麼樣的體驗? 答案是爆音
24bit中一個PCM Frame為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為0或1)
在任意位置穿插一個0或1的位元, 其結果會造成波形的瞬間不連續(脈衝)
此類脈衝經由DAC轉換為類比訊號, 並透過單體發出來的聲音就是爆音
我曾經寫過BER Simulator, 有興趣可以去爬我在AA象牙塔的文章

所以扯isochronous(等時傳輸), CRC, ACK
與同步(Synchronous)與非同步(Asynchronous)根本是假命題
因為你根本等不到機會遇到錯誤位元
同步與非同步傳輸下資料正確性無異
差別在於接收端有無獨立OSC產生後續正確時脈的I2S訊號給DAC
非同步傳輸架構(如ASIO)下, 有助益後續的設計產生正確Master Clock以助於減少Jitter
但這本身與USB線無關, 故不在此討論

簡單歸結一下這篇文章想講的重點
1.USB的傳輸沒有那麼不可靠(所以我強調符合USB認證規格的線材,而非高價坑人線)
2.若真的資料內容出錯, 產生的是爆音而非音色改變

---
再談USB線, 屏蔽, 材質, USB Isolator與盲測的盲點

USB線會影響音質, 只代表DAC端並沒有作完善的處理
而且務實上小黑USB線與發燒USB線真正有意義的差別只在於屏蔽與阻抗匹配
50Ω是標準規格達到一點都不花成本, 只要小黑USB線符合標準
那高價USB線的優勢就僅能做粗花成本砸在屏蔽上
---
OFC和OCC相比, 確實OCC的結晶較為細緻
但在傳輸訊號時兩種可量化訊號損失/改變的指標為1電阻2靜電容量
當然無論是普通銅線, OFC還是OCC其電阻量極小
OCC在這個項目確實有可能勝過OFC
故在傳輸類比訊號的時候, 我個人也傾向用OCC(如絕版的PCOCC)

但在USB傳輸數位訊號上的考量點則不同
數位訊號的電位與Clock只要能被準確的判讀
極小的電阻/電容差距對於訊號解讀不會帶來影響
而規範「傳輸多少資料後產生1bit錯誤」的指標為BER
正常合於規範的USB2.0線, 約12小時才容許錯1個bit
而且這是在High-Speed 480MBps全速傳輸前提下的要求(一般192KHz/24bit僅用到9.2MBps頻寬)

以務實來說普通小黑USB線與OCC的USB線差別
透過2公尺的USB線, 有可能是VBus(USB電源)由5V掉成4.98v或是4.99v的差別(線越長損耗越大)
而D+D-由於是差動傳輸, 兩者電壓衰減應一致較不會有電位差損耗問題
---
其實要製作出USB無差別的環境不是很難
最簡單的方法是入手一台USB Isolator
http://amzn.asia/byZjSPO
這台出來還要線, 最好時能直接出來就是USB-B接頭可以直接插入DAC

也有更潔癖的方法2
先透過上面那台USB Isolator, 後面後面接一台USB-DDC轉光纖
然後挑一台內部有雙OSC非同步重建Master Clock的中階DAC (UD-503, U-05, HP-A8MK2等挑一台)
那電腦到USB Isolator這段無論換什麼USB線都不會對於進DAC的訊號產生影響了

說實在DAC有一定處理的前題下, 直接走光纖問題最少
其實GG大玩過的USB光纖轉換器也是同樣的道理

或著是在家裡打造一間無電波室, 然後機器都丟在裡面聽音樂這樣
或是寒酸的方法買一條極短USB線, 然後外面鋁箔要包多厚就包多厚

諷刺的是這台USB Isolator還比鐵三角的「USB線」來的便宜
---
獨立供電的USB Isolator控制變因為前段換線的前提下
可有量測數據呈現DAC最終輸出的SNR/THD/IMD有有意差?
不然不使用「科學的方法」來再現問題, 歸納並解決
最後只會流於「我覺得有差就是有差」的主觀, 根本無法找出問題的核心
---
這時候會有人說到盲測
有一派的說法是, 只要在他家的系統他能夠每次都盲測成功, 那就是有差別
但這個說法(作法)是不精確的
先排除當事人故意作弊的可能性
但當事人系統或有未預期的外在因素影響

說極端一點的例子, 如果DAC為USB供電
測試高價發燒A線, DAC原廠附屬B線的差別
然後A線中途有一個木盒, 但裡面不知道有什麼
裡面可能塞一個濾波電路, 可能塞電容, 甚至可能塞一個訊號中繼器或是隔離器
此時聽出差別是很容易的, 因為這個時候測試的不是「線的差別」而是「電源處理的差別」

或著舉一個比較可能的例子, 把一隻通訊中的手機或是Wifi Router擺在線旁邊
此時相對強大的電波確實會對訊號/電源產生污染, 此時屏蔽好的高價線固然有優勢
但此時卻是實驗變因控制的錯誤
因為測試的是「一般使用情境下的」USB線差別, 在高EMI環境下自然有特殊考量(如工業自動控制環境)
同理, 把手機或Wifi Router直接擺在DAC上面(尤其DAC又是塑膠殼的前提下), 換什麼線都無法阻止強烈的電波干擾

所以測試的時候應該在「相對合理的實用情境下」測試「做工符合USB2.0規範的線材」與「不含類比數位元件, 亦符合USB2.0規範的數位線材」
在這個前提下單一受測者盲測數十次, 且能達到8成以上準確率(有意差). 此時在科學的方法上可以推論「有合理的因素造成聽感上的差別」
----
>林湘倫 ...
>光纖usb只是把問題從電腦端移到光電轉換端而已,gnd/shield問題都還是在,至於usb isolator...先看看那上面的DC IN,再來說那些夢話吧.....
>光纖usb怎麼會是講toslink,當然是說aoc啊...你想推toslink的話怎麼不去搞playback design的光纖傳輸模組?
>我講的清楚一點,你要推toslink沒有不行,但至少去看看為什麼人家揚棄再來放話;
>然後isolator本身需要供電,你以為解決掉的gnd shileld問題只是移轉到那上面而已,在極短usb上面包層層鋁箔更是把所有隔離技術都當白癡看;
>至於ud503那幾台dac,恕我覺得他們的聲音等級的確不是很需要買高階usb線。

----以下為回覆----
沒想到剛陪家人過完耶誕夜還得上來戰
首先上文中我只有提到USB,USB隔離器與光纖DDC
我從來沒有提光纖USB不知道是誰會錯意
(這篇文章本來就是引用我在AA FB的發言,我並非路人一枚)

TOSLINK的先天問題你我都知道因為只有一條線所以使用NRZi Streaming連Clock一起送
不用在這邊故弄玄虛0(
我很早,從2013年就開始喊只要接收端把從TOSLINK拿到的S/PDIF放到Buffer
然後透過PLL(或是以44.1/48KHz系列OSC來運作的專用MCU)
讀出S/PDIF封包轉I2S然後生成完美MCLK餵給DAC
題外話, 您看不起的UD-503就是用這個原理運作的

USB Isolator是需要電源, 但可沒有說需要走外面的電源「線」
有心一點的Diyer可以買來直接下面接個串10顆NiMH的電池盒跳線直接接到,然後丟在一個密封的金屬盒裡面做shield
還是DAC夠大台直接把USB Isolator塞進去, 直接拉DAC給數位部的Vcc 12V餵也可以
Shield的問題當然從來不只是在「線」上, 所以刻意不斷放大「線」的Shield效果本來就很本末倒置

另,或許您是太小看了鋁箔的Shield效果
日本人幫你做過實驗了, 不嫌棄的話配合機械翻譯加減看吧
http://k-tai.watch.impress.co.jp/docs/c ... 12284.html
最後由 azureimf 於 週一 1月 09, 2017 11:3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azureimf 發表於 週四 12月 22, 2016 2:17 pm

cwl198180 寫:謝謝AZ大的解答 :gogogo:
但我還有點疑問,其實我對音響的運作還是一知半解。
想知道以下例子的運作來為日後音響定位:
電腦 > A 多聲解dac 出同軸 > B dac 出同軸 > C pure amp 出rac > D 擴音 > 喇叭
以上,A 把電腦音元變成數位同軸輸出?
B, 是否只是過度,而沒有用處?
只有到C 的時候才會數位同軸解碼再放大音響再以類比輸出?
D 不會做解碼,只是再放大C 類比的音響到喇叭?

B只是過渡沒有作用沒錯, C擴自帶DAC功能所以才能夠RCA輸出, 此時也浪費了C的類比擴大功能
你可以選擇拿掉B或是或是A->C->喇叭, 如果D的擴大效果比較好則可以A->B->D->喇叭

cwl198180 寫:我想是文章不清晰而令你誤會了,心感抱歉。 :aiya:
其實我是想diy 一電源分離線給我的asus u7, 期望著穩定而充足的電源能令asus u7 分析力,細節有提升,而UD-301 我還沒用擁有的 :bigcry:
而diy usb dac 的線材上,我想用拖板線取代20 awg 線,不知是否可行? 因為拖板線的材質應該也不差,加上也粗。「用拖板線只是因為我近日換新拖板而分解舊的」

最後,我的日常是80%聽2聲道,20%5.1 聲道
目前5.1 是用asus u7 把聲音輸出到philips css9216, 及center, rear分別 legitech及NBS10 藍芽喇叭而己。 :cold:
目前想增加philips css9216 的2聲道分析力,期望著能聽到更多細節位「主聽英文及動畫歌曲」 ,請問那個dac 能在萬元以內可推介給我,謝謝

在二聲道的家用系統中用ASUS U7當DAC我覺得有點頭重腳輕, 這個等級我通常會拿到辦公室當加減聽的系統
解析度應該是不錯, 但電源處理, 類比電路上難有好效果. 建議加一點預算至少拉到UD-301/UD-501這個等級
USB電源分離線對於ASUS U7有意義, 但在家用系統中我則不會建議使用ASUS U7當純DAC
Ching-Tzun Chang
Ph.D.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Tsukuba)
Special Research Scientist, AIST, Japan
---
AndAudio耳機影音討論區FB子社團(我也會在這邊出沒)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95565413823775/
AZ象牙塔網站
sheryl.tw/aztower
頭像
azureimf
SR325
SR325
 
文章: 1973
註冊時間: 週三 11月 22, 2006 3:47 pm

Re: [ポタフェス2016冬系列感想]AZ耳機象牙塔

文章cwl198180 發表於 週五 12月 23, 2016 11:38 am

azureimf 寫:
cwl198180 寫:謝謝AZ大的解答 :gogogo:
但我還有點疑問,其實我對音響的運作還是一知半解。
想知道以下例子的運作來為日後音響定位:
電腦 > A 多聲解dac 出同軸 > B dac 出同軸 > C pure amp 出rac > D 擴音 > 喇叭
以上,A 把電腦音元變成數位同軸輸出?
B, 是否只是過度,而沒有用處?
只有到C 的時候才會數位同軸解碼再放大音響再以類比輸出?
D 不會做解碼,只是再放大C 類比的音響到喇叭?

B只是過渡沒有作用沒錯, C擴自帶DAC功能所以才能夠RCA輸出, 此時也浪費了C的類比擴大功能
你可以選擇拿掉B或是或是A->C->喇叭, 如果D的擴大效果比較好則可以A->B->D->喇叭

cwl198180 寫:我想是文章不清晰而令你誤會了,心感抱歉。 :aiya:
其實我是想diy 一電源分離線給我的asus u7, 期望著穩定而充足的電源能令asus u7 分析力,細節有提升,而UD-301 我還沒用擁有的 :bigcry:
而diy usb dac 的線材上,我想用拖板線取代20 awg 線,不知是否可行? 因為拖板線的材質應該也不差,加上也粗。「用拖板線只是因為我近日換新拖板而分解舊的」

最後,我的日常是80%聽2聲道,20%5.1 聲道
目前5.1 是用asus u7 把聲音輸出到philips css9216, 及center, rear分別 legitech及NBS10 藍芽喇叭而己。 :cold:
目前想增加philips css9216 的2聲道分析力,期望著能聽到更多細節位「主聽英文及動畫歌曲」 ,請問那個dac 能在萬元以內可推介給我,謝謝

在二聲道的家用系統中用ASUS U7當DAC我覺得有點頭重腳輕, 這個等級我通常會拿到辦公室當加減聽的系統
解析度應該是不錯, 但電源處理, 類比電路上難有好效果. 建議加一點預算至少拉到UD-301/UD-501這個等級
USB電源分離線對於ASUS U7有意義, 但在家用系統中我則不會建議使用ASUS U7當純DAC


萬分感謝。 :bs:
這對我而言,可說是完美解答了我的疑問。 :clap:
cwl198180
SR40
SR40
 
文章: 9
註冊時間: 週一 12月 19, 2016 11:05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Majestic-12 [Bot] 和 8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