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開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所有形式耳機與耳機驅動器相關討論,耳機系統專區.

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北極熊開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文章Yazi 發表於 週三 6月 13, 2018 8:45 pm

圖檔
(Credit: Meteor Juan,圖片均自行拍攝 & 後製。)

文章同步發表於小弟的部落格,歡迎大家到小弟的部落格中觀看:
Yazi Lightar 在痞客邦的小天地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


首先要感謝 Youtuber 菜喳大願意借出本次的樣機,很高興能獲得熱心網友送測;再來要感謝女王大人在圖片上的支援,沒有女王大人的幫助就沒有可以看的照片;最後要感謝給一位閱讀文章的網友,有你們的支持是小弟撰寫文章的動力,同時推薦您多參考其他專業評論人員的文章,以期獲得一個更加客觀的評論。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進入今天的主題:

【北極熊開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圖檔



前言

又好一陣子沒來和各位分享手邊的玩具,前陣子的高雄耳機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逛逛?高雄場地比台北來得寬敞許多,逛起來更加的輕鬆舒適,不過詢問度高的產品試聽還是要排超久就是了,如果有時間再來整理一下當天的心得…(懶散病發作)。

回到今天要介紹的玩具,非常高興又收到網友送測的耳機,本次的測試樣機是由 Youtuber 「菜喳」大所提供,緣由是菜喳大到日本旅遊時,意外發現一款平價耳機有著不錯的聲音,秉持著 ”吃好道相報” 的分享理念,於是希望小弟能將這款耳機介紹給大家認識,也感謝菜喳大的耐心等待 (三個月…),小弟撰文一向比較慢,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在介紹產品前,我們先來讓大家認識一下 ZERO AUDIO 這個品牌,ZERO AUDIO 成立於 2010 年,由日本 KYOWA HARMONET LTD. 電纜公司所成立的音響品牌,為何說電纜?是因為這家公司真的是賣電線的公司,而不是燒友們可能猜測的音響線材廠,ZERO AUDIO 是該集團唯一在販賣音響相關的副品牌,旗下產品都以入耳式耳機為主,前幾年有推出過一款主打平價實惠的 Carbo Tenore ZH-DX200-CT 耳機,當時在網路上掀起一陣討論,不過國內討論度似乎不高。

而今天所要介紹的 CARBO i 是 ZERO AUDIO 比較近期的產品,榮獲日本 VGP 2018 受賞的肯定,特別強調使用名為「i sharp」的外型設計和新式配戴感,搭配寬再生頻率範圍的超小型驅動單體,加上高強度複合材質外殼,同時依循著平實的販售價格,看起來似乎是一款非常具競爭力的入門產品,那 CARBO i 的實際表現到底如何?就讓小弟來和各位分享使用心得吧!



產品設計和特色

▼ 既然是開箱,那就讓我們從外盒來看起吧!作為一款千元平價入門耳機,CARBO i有著相當稱職的包裝,對於可能被當作衝動購物的標的物,全透明前景窗讓買家能夠看到耳機本體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盒上的 New Concept 文字和示意圖也表明耳機在配戴上的特別之處,耳機後襯圖使用碳纖維常見的編織圖紋,剛好呼應耳機的碳纖材質外殼。
圖檔

▼ 當然,作為連在小七販賣的耳機都具備的 Hi-Res 貼紙,對於來自於日本的 ZERO Audio 來說,自然也是必備條件之一。
圖檔

▼ 外盒背面強調 CARBO i 使用傾斜插入「slant in」配戴,能提供新穎且舒適的感受?!(真不愧是日本人才能想出的文案),同時 CARBO i 搭載新設計的超小型微動圈單體,能在輕巧的體積下提供 8~70,000Hz 的寬頻率再生範圍 (真的還假的…)。
圖檔

▼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配件的部分,CARBO i 內附一只收納袋和總計三對 (耳機上一對) 不同尺寸的耳套,作為一款平價產品只能算是及格邊緣。
圖檔

▼ 馬上就讓我們來看 CARBO i 耳機本體,CARBO i 的造型上設計非常有意思,官方提到這是所謂的「i shape」造型,簡單說就是一根棒狀物,由於出線方向和耳機平行,所以在配戴上也和以往的耳機有所不同,要先將耳機垂直插入耳洞內,然後再將耳機 “slant in” 傾斜抵放到耳屏間切跡的凹槽內 (如下示意圖)。
圖檔
圖檔
Credit:ZERO AUDIO

▼ 脫去耳套後更能感受到 CARBO i 小巧的體積,出音口使用布質濾網覆蓋,做工上處理的非常俐落、精細,雖然是平價耳機,但 CARBO i 在材質上並沒有馬虎,CARBO i 使用質輕但強韌的碳纖維材質,加上鋁合金所構成的雙阻尼結構複合材質外殼,在成本考量比較吃緊的平價產品中相當少見。
圖檔

▼ CARBO i 耳機本體非常小巧,從導線連接端到出音口長度大約為 2.7 公分,圓柱寬度約為 0.6 公分,重量非常輕盈只有 2.4 g,考慮到腔體厚度,裡面的動圈單體大小應該不會超過 5 mm,比最近熱門的 Final Audio E 系列的 6.4 mm 動圈單體來得更小,如不是網友送測樣機,小弟還真想把它切開來探索裡面的配製。
圖檔

▼ CARBO i 耳機由於體積輕巧,內部擺放想必也相當緊湊,所以耳機稍微帶有點磁力外漏,下圖是小弟用右機身吸起左機身,不過吸力並不會非常強,應該是不會影響到其它電子產品。
圖檔

▼ CARBO i 使用前幾年比較熱門的扁平耳機導線,由於母公司是電纜製造商,內部線蕊自然使用到高純度的無氧銅線,插針部分則使用 L 型 3.5mm 鍍金端子。
圖檔

▼ CARBO i 右機身有一個紅色 (Red=Right) 飾環來標識左右耳,同時很難得的,ZERO AUDIO 還記得要在左耳上放置盲辨識的三個小凸點,最近越來越多廠商忘記這個設計;圖片中也可以看到耳機的平衡氣孔位於機身後端,能夠洩除振膜後側的壓力,增加振膜的擺動幅度和復位速度。
圖檔

看完了以上簡要介紹,相信大家對 CARBO i 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小弟在這邊幫各位整理一下 CARBO i 的特點:

● 新開發的超小型微動圈單體,具備極寬廣 (8~70,000Hz) 的頻率範圍再生能力。

● 新式 “slant in” 傾斜配戴感,全新設計的 「i shape」 造型搭配 2.4 g 輕盈機身,提供穩固且舒適的配戴方案。

● 高強度複合式結構外殼,使用質輕但強韌的碳纖維材質,加上鋁合金所構成的雙阻尼結構複合材質外殼,抑制不必要的共振振動。

● 高純度無氧銅 OFC 內蕊的扁平設計耳機導線,提供低失真傳輸品質。



測試環境和使用情況

本次的測試樣機可能為全新品,故我們將CARBO i 進行了大約100 小時的 Burn-In,CARBO i 煲機前後聲音差異巨大,煲機前就如同外觀給人”低頻似乎不太好”的感受,不論是在下潛度或是量感都明顯不足,但這樣的情況在前 20 小時後有明顯的變化,雖然低頻量感部份增加不多,但下潛度則有明顯的改善,特別是在極低頻區段,甚至會讓人有量感稍多的感受,整體聲音有漸趨均衡的趨勢,推薦買家能給 CARBO i 一段振膜熟化的時間。

為了符合該價位下實際的使用情況,本次評測主要使用隨身播放裝置來測試,測試的播放器有 iPhone 4 和 Samsung Galaxy S7 Edge,輔以 Lotoo PAW Gold;對比的耳機主要以 Westone UM Pro 10 和 SHURE SE215為主,輔以 Ultimate Ears Custom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當作聲音參考。

實際使用上,CARBO i 的 “slant in” 傾斜配戴比想像中的舒適,同時由於棒狀的造型,讓配戴上相對的迅速,耳機傾斜抵放到耳屏間切跡的凹槽後也比想像中穩固,相當意外地提供一種新式、也很舒適的配戴感,麥克風效應部分屬於中等,不像傳統耳機嚴重,不過也沒有繞耳式配戴那般出色,值得一提 CARBO i 體機非常輕巧,搭配上 S 號耳套後,應該絕大部分消費者都能輕鬆地配戴。

在播放器適應性部分,CARBO i 即便在驅動能力普通的訊源也有不錯的表現,由於靈敏度落在 101dB 附近,音量會稍微需要開大一些,但不至於會有無法完整驅動的問題,而且也抵擋掉多數訊源的底噪,比部分知名底噪偵測機來得友善不少,靈敏度太高的耳機有時反倒帶來音源適應性的問題 (e.g. 音量調整不易、底噪過高),如果有這方面問題的玩家,推薦搜尋一下 Impedance Decreasing Adapters 或 Passive Headphone Attenuator,也許能解決上述的問題。



主觀聲音評論

在談論聲音表現之前,我們先來討論一下 CARBO i 的微型動圈單體,考慮到腔體厚度,CARBO i 的微型動圈單體大小應該不會超過 5 mm,比尺寸已經非常小巧的 Final Audio E 系列的 6.4 mm 動圈單體還來得更小,輕巧的單體有利於便攜性和配戴舒適度,但在物理限制的面前,理論上單體需要有一定尺寸才能驅動足夠的空氣量,好在隨著近幾年材料科學的進步和製造精度的上升,CARBO i 在這樣小尺寸的單體下,還能展現出相對均衡的聲音,清晰鮮明的中高音,搭配上優異的低頻下潛度,讓人很難相信這是由一個不超過 5 mm 的單體所發出的聲音,看來 ZERO AUDIO 對單體設計有其獨到之處,底下我們就以各個頻段來分析 CARBO i 的聲音表現:


低頻

CARBO i 很令人意外的具備相對充足的低音,不是低音砲的等級,但在一般歌曲中絕對是足夠的,特別是考量到在這麼小巧的單體下,出色的低頻下潛度和清晰的細節,會讓人誤以為這是由更大的單體所驅動的低音;但也許是受單體大小限制,低頻呈現出一個較為平面的表現手法,由於中低頻區段厚度和動態表現一般,並且低頻量感大多侷限在極低頻區段的原故,讓人較難感受到充足的包圍感,也讓一些低頻樂器的第一次泛音偏弱,像是低音吉他該有的振動細節就有所缺乏,大提琴也顯得較為無力,使得CARBO i 並不是那麼適合偏重低音的電子音樂或是需要渲染力的爵士樂,但考量到 CARBO i 的價格,這樣的表現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整體來看 CARBO i 的低頻表現算是相當均衡,除了中低頻厚實度外並沒有太多讓人詬病之處。


中頻

CARBO i 的中頻算是屬於略偏緊和清淡的類型,聲音乾淨且細節明顯,尤其是人聲表現更是如此,能夠清楚聽到演唱者的口型的細節變化,清亮年輕的女聲表現更加搶眼,並且在清透的細節下,中高頻區段沒有惱人的齒音和氣聲;樂器的分離度同樣令人滿意,讓聲音的形態顯得鮮明、立體,在入門級產品中這樣的表現非常難得一見;不過中頻向中高頻偏的清淡風格,也讓 CARBO i 的中頻厚度稍有不足,厚實的男聲聽起來有點擠嗓子的感覺,不過還不至於讓中頻產生乾澀的問題。


高頻

CARBO i 的高頻同樣維持著速度感稍快的表現,清晰透明的高頻帶來不錯明亮度,此外由於並沒有極端的追求高密度,讓 CARBO i 的高頻雖然張揚犀利,但絕不到冷冽不舒適的程度,像是銅鈸清脆響亮的聲音就控制得非常優異,收束的速度也相當迅捷,但不會有明顯的急促感,聲音穩定且乾淨,細節相對清楚易辨,不過層次感相對不夠豐富,且高頻延伸稍弱,讓聲音聽起來有點木訥,比較無法展現出鬆弛且細膩的高音,這也是和高階耳機最大的差距。


解析度&結像

CARBO i 的解析度在入門產品中稱得上是出色,尤其中頻的解析力令人印象深刻,不過由於高頻區段缺乏優異的聲音層次,在一些微細節上的表現較微不足; 即便發聲單元相當小,CARBO i 卻展現出相對的開闊的虛擬聲場,同時在結像上也有著不錯的表現,當然無法和高階的開放耳機相比,但這個價位下也很難再要求更多。



寫在最後

每次收到網友送測的樣機,小弟都打從心底感謝,小弟平日還有工作上的事物要忙,無法隨時更新和發掘所有音響產品,網友的推薦送測,讓小弟有機會機觸到平常沒注意到的優質產品,像本次的 ZERO AUDIO CARBO i 就是一個例子,網路上討論度相當低,以至於小弟完全沒有發現這款耳機,如果不是菜喳大熱心主動聯絡,小弟也就錯失這個機會,所以非常歡迎各位熱心網友來和小弟分享您認為的優質產品,讓小弟有機會獲得體驗優質產品的契機。

回到 ZERO AUDIO CARBO i,作為一款平價的入門耳機,CARBO i 提供了一個有趣且舒適的配戴感,同時整體做工也相對精美,更重要的是 CARBO i 提供一個出色的聲音表現,雖然配件部分有些簡陋,並且聲音風格可能不適合重節奏的電子音樂,不過考量到其售價相對實惠,小弟個人認為,這是一款非常值得想入手優質平價耳機的消費者考慮的產品,推薦大家有空可以到耳機店內試聽看看。







技術規格

◆ 驅動單元:動圈單元
◆ 耳機端子:3.5mm 鍍金立體聲插頭、L型
◆ 響應頻率:8Hz-70,000Hz
◆ 靈敏度:101dB / 1mW
◆ 額定阻抗:16Ω
◆ 最大輸入功率:150mW IEC
◆ 重量:2.4 公克 (不包含耳機導線)
◆ 配件:S、M、L矽膠塞、收納袋








相關文章

【北極熊開箱】簡約優雅、精緻平價- SIMGOT EM1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5101210

【北極熊開箱】內外兼具的誠意之作- SIMGOT EN700 PRO & BASS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223786001

【心得】超容易!一次搞懂耳機類別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7981514

【心得】如何 Burn In/Run In 耳機?讓新耳機進入最佳狀態
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post/196880010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SONY MDR-Z7 & Audio-Technica AD2000X

部落格:http://yazilightar.pixnet.net/blog
頭像
Yazi
SR225
SR225
 
文章: 643
註冊時間: 週一 5月 30, 2011 6:53 pm

Re: 【北極熊開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文章s1100124533 發表於 週四 6月 14, 2018 2:46 pm

謝謝北極熊大大的評測 正好對這隻有點興趣

其實微動圈的罩門大概都在低頻 像小弟的final audio Adagio V也是低頻不太夠(連配戴方法都跟您這隻差不多)

除非是像JVC用碳素振膜搭配兩到三個微動圈這種手法 像我換FXT200LTD之後就覺得低頻還不錯



其實零它們家的包裝配件都是走比較簡單樸素的風格 像我之前買的ZH BX300配件也是跟你這組一毛一樣

只是本體的CNC鋁殼就車的很棒 我個人覺得以平價耳機來說 把成本花在本體上比花在防水盒+耳塞陣列上CP值更高

再買別的耳塞套來換就好了 建議你可以換哥套或海綿C套 聲音應該會有更大的提升 因為這種配戴法用一般耳塞容易變形而不密合



至於頻響...非常認同您的看法 70000好像有點突破天際 不知道以微動圈是怎麼做到的...=.= ?
s1100124533
SR40
SR40
 
文章: 1
註冊時間: 週日 5月 03, 2015 2:27 am

Re: 【北極熊開箱】新・装着感 “slant in”- ZERO AUDIO CARBO i

文章fantj222 發表於 週六 8月 04, 2018 11:12 am

ZERO AUDIO中文名零音頻, 取得真不好
但產品卻不是普通又平價的好
個人有他一支2010出的BX 500, 2012上了VGP, 可惜現在已停產了
BX 500是全頻單鐵(SONY的平衡電樞?), 從展開圖看(請自行點GOOGLE同名圖片),
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構造, 樓主這支是動圈, 可惜網路找不到展開圖
價格低' 聲音好最重要, 玩遍三單元五單元的各位大大或許可以回頭試一下, 甚麼是清清如水
至少, 夜深人靜, 聽愛樂台布魯斯威利, 音量只是指在1或2, 就可以清楚感受到大提琴演奏者撥弦低頻的回彈...
fantj222
SR60
SR60
 
文章: 92
註冊時間: 週三 4月 12, 2017 2:58 pm


回到 新耳機系統討論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