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_666 寫:就手指運動技巧而言, 小弟的說法並無太大的瑕疵, 將速度快音符多變化大的音樂演奏出來, 手指運動絕對吃力許多, 只是"炫技"一辭, 私下請益fhou85兄, 並非小弟所想像,
至於音樂性該怎麼比, 小弟平常不讀譜, 解析作曲家之作品小弟並無足夠素養, 但若套用兄臺的邏輯, 被譽為鋼琴舊約聖經的巴哈平均律與拿來當催眠曲的郭德堡變奏曲, 兄臺如何比較?
小弟並不想挑起筆戰, 之前的回文若有給予讀者情緒上的不妥, 實非小弟本意, 文字並無表情, 就當小弟只是提供一般只聽音樂不獨譜普羅大眾的一種看法.
對我個人而言,您的措辭用語很中性,我不覺得有挑釁之意,您多慮了。
主觀情感上,對不同曲子有著不同價值觀的認定是難免,我也不能自外於其中。
客觀上的論述,我想是有一點爭議的。
請恕我孤陋寡聞,在我看過的學術論文裡,幾乎是沒看過如您一般類似的陳述。
在分析比較的文章中,一般而言,較普遍的作法是指出曲子中某一個段落所使用的特殊技巧、和聲...等,足為典範;
或是更進一步暗示,這個地方對後世的啟發。
在比較兩個作品(群)時,也會說,這一個在某段落是如何的處理,而另一個作品在類似段落的手法又是如何...
例如Haydn,Mozart與Beethoven的一些弦樂四重奏...等
至於您所說的一些現象,我想,放到音樂之中,所需要思考的是,那是一個過程還是一個目的?(移石與槓桿原理之例)
如果牽連的遠一點,這也涉及到所謂音樂邏輯的問題。
所謂音樂難易與樂曲高潮發展的先決要件並不一定是要求音樂要素中所有條件都以極度正面擴張來配合。
一般我們所熟悉的現象,不外乎是像Furtwaengler在指揮Beethoven 9th Sym. 終曲那個場景,或是馬勒第八交響曲第一部尾聲;
雖然絕大部分的音樂皆是如此,然而音樂的高潮都是這樣嗎?作曲家都不會覺得無聊嗎?
關於您所說這兩個作品的比較,如您在稍後所敘,重點是在於整體的架構;
本地的相關資源我並不清楚,國外倒是多到汗牛充棟,甚至有看法完全想左的文章,
多年前,我曾經整理過一篇郭德堡變奏曲的Aria,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去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