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ore 寫:Zulu 寫:smore 寫:harmonic term 就是反應在frequency response上面。只要不是impurity太多的金屬,它們在音頻範圍的response都是一直線的!
頻率響應只是一個粗略的量而已,並不能完整描述人耳經驗到的「音質」。
所以測試器材不能只測頻響,最起碼還有總諧波失真(THD)和互調失真(IMD)....
我有一回太無聊(其實是買了新的錄音卡太興奮),
把手上的幾條線材拿來測RMAA,頻響測不出分別,但是THD和IMD有差。
用耳朵聽起來也確實有差別。至於線材製作上的什麼因素影響了這兩個數據,我並未深究。
科學理論很大部分(特別是學生時代學的理論)都經過相當程度的理想化,
這些理想模型是人類理解自然的手段,但很多時候並不能全面地反映真實世界。
離開聽覺經驗,而從(過度)簡化的理論企圖否定關於線材的一切,
這並不是一個合理的想法。
1. 如果你仔細把我上面的文章看完,你就會發現,你所引出來的我說的話就是在說明harmonic term會表現在frequency response上面。如果你已經了解它的意思了,那你就會知道一條平的response線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沒有harmonic distortion。
smore兄說的頻率響應的測量方法是什麼?所謂「一條平的頻響曲線」測量精度是多少?
我這樣問並非為了抬摃,而是想釐清我們語言上的差異。
升斗小民能找到的測量工具大概是RMAA和Acoustic Analyzing System (AAS),
以大多數人比較熟悉的RMAA來說,頻響曲線圖的顯示刻度是0.01db。
RME HDSP9632在20-20KHz的頻率響應是+0.00, -0.01dB
用RME錄音卡測Earmax耳擴,後者的頻響曲線是+0.02, -0.05,
Earmax的頻響曲線也不能說不好。
但Earmax的THD是0.2% (差別絕對聽得出來!),即使如此,它的二次諧波也只有-60dB,
這個-60dB在頻響曲線上根本看不出來,但聽得出來。
這就是我之前為什麼說頻率響應不足以描述聽感,必需測試THD、IMD的原因。
2. 你的耳朵的三小聽骨的frequency response是完全被quantitatively understood的,既然如此,為何你會認為科學過度簡化量化的標準呢?如果你要這樣子講,其實也可以,有兩種可能: (A)你完全不提科學的合理性 (B) 你得提出科學證據來證明,但是,我想你並沒有那麼多時間跟專業去做這樣子的research,所以,既然如此的話,天馬行空地提各種可能性,是不是意義上就不那麼大了?
(A)關於人的聽覺的量化研究很多,但是要理解人的聽覺所用的概念絕不只是頻率響應。
平常把某個頻率的音量調低個0.1dB,可能根本沒什麼感覺,
但是諧波的pattern一變,即使只有-60dB,還是很容易就聽得出來。
大腦對各種量化數據的靈敏度不一樣,頻率響應顯示的只是個總量,
要弄清究竟為什麼聽起有有差,得從別處下手。
(B)要別人提證據很簡單,出張嘴就行了,自己研究思考費的勁兒可就大了,
smore兄針對不同線材的測試數據又在哪兒呢?
讓我們看看你所謂一條平的頻響曲線是長什麼模樣唄。
3. 上面有任何人否定線材的不同並不會影響聲音嗎? 並沒有喔!之前的文章只是在說明前面的人的解釋在量化之後並不正確。
順帶補充一下,我的工作每天都要分析成千上萬顆的電晶體的電壓電流特性曲線、導線交叉點的寄生電容對信號的影響等等,我們也把DC-to-DC transformer、DAC、AMP...etc的電路設計做在玻璃上面,然後實地去量測,找出變異的原因,所以,那些知識是學生時代所學抑或是實務經驗+理論的搭配,你就自己判斷吧!
別人解釋的東西有沒有錯很難說,但smore兄用頻率響應當量化概念就錯了。
因為線材對聲音造成的差異並不顯示在頻響曲線上。
題外話:
音響這個東西的困難不純粹是電子訊號,它還牽涉一個意義生成的問題,
我們對聲音的描述,從簡單的物質概念如冷暖、厚薄、輕重....到一些像高貴、華麗....等美學概念,要怎麼樣來把這些感受量化?
我並不是說這個量化是不可能的,而是說這並非一個電子工程師的專業就足以搞清楚這一切。
對音響器材的各種數據測試,只是求「真」,只能證明器材再現的精確性,
但是音樂的再生過程,從錄音、後製到播放,這其實是一個再詮釋的過程,因為我們最終追求的是音樂之「美」。
所以對一般人(音樂和音響消費者)來說,把耳朵練好一點還比較實際。
關於線材,我找到一篇有點關係的文章:
線材製作大揭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