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aeolusyung, zhang230631, suzumiyaminami
wlil168 寫:
一、懷疑以前盡力追求的聲音標準,
怎麼在這兩付中級小耳道上能感應到7成,莫非以前繞了冤枉路?
wlil168 寫:
再說如果動態過大,直杵在耳朵中怎麼會消受的了,
詳細的聽感及名詞解釋隨後再聊。
wlil168 寫:小弟為了選訊號線、電源線及因應互相搭配組合產生的變化,
下了多少年苦功?
就為一個輸出交連電容的焊點就試了不下十種焊錫,
小弟能聽出不同,各有優缺點,抉擇可是苦事。
好了!這部分不再深談,想強調的是可變因素愈少愈好,
人為的失真再靠耳力校正回來是搬石頭砸腳,
簡單就能造就「真」與「美」。
待續…….
shimmer 寫:耳機特色在於細節多,跟好驅動
全頻段容易達到
喇叭系統的話其實也有很多細節多好驅動的
只是台灣的主流風氣不走那方向
喇叭好像不難推就發不出好聲音似的
我從剛開始接觸音響就都近場聆聽
不特別是低頻量感,但要求低頻解析力
求音色和細節,不追求音場定位
走的路線跟耳機頗有異曲同工之理
不過最近耳機也不怎麼弄了
有喇叭聽還是輕鬆些,況且我的喇叭系統細節已經逼近耳機
hogibobo 寫:~以聲論價~
到達一定級數後要再更上一層樓,c/p值是愈來愈低的,
就好像汽車改裝,您可以花個三,五十萬讓您的愛車0~100跑進六秒,
再花個三,五十萬,能達到五秒就歡天喜地啦!
精進如法拉利之流,純以速度論,仟萬級數的身價也大概到四秒多,
再花個几佰萬改裝,到3.8秒就心花怒放啦!
況且,這種升級感有一個大家皆認同的標準,就是-時間,
但聲音可沒有,標準在各人的心中,只有個方向,
大家追求的除了自身的認同外,也追求別人的認同!
ortf741 寫:shimmer 寫:耳機特色在於細節多,跟好驅動
全頻段容易達到
喇叭系統的話其實也有很多細節多好驅動的
只是台灣的主流風氣不走那方向
喇叭好像不難推就發不出好聲音似的
我從剛開始接觸音響就都近場聆聽
不特別是低頻量感,但要求低頻解析力
求音色和細節,不追求音場定位
走的路線跟耳機頗有異曲同工之理
不過最近耳機也不怎麼弄了
有喇叭聽還是輕鬆些,況且我的喇叭系統細節已經逼近耳機
推你這段
我最近觀察到這點
而很多以前聽音響且有一定年紀的朋友
他說 我就喜歡聽這味 音樂不是很重要啦
慢慢的緩緩的就好了
聽的久就好了
最近確實也在玩一些細節多且透明度高的系統
不用特別去用多大瓦數的東西去推動
聲音真的很不錯
可惜有些老朋友他們怎麼聽都聽不慣
Taqz 寫:ortf741 寫:
音質這點一直是我很困擾的
想問你幾個問題
常聽一些現場
其實某些樂器距離近的狀況下會很刺耳
若是好音質的音響是否也會反映出這些刺耳的狀況?
僭越了
這應該是屬於傳真度(還原度)的範疇吧@@a
音質應該是單對聲音的本質做討論
刺不刺耳似乎和音質無關
Taqz 寫:ortf741 寫:
音質這點一直是我很困擾的
想問你幾個問題
常聽一些現場
其實某些樂器距離近的狀況下會很刺耳
若是好音質的音響是否也會反映出這些刺耳的狀況?
僭越了
這應該是屬於傳真度(還原度)的範疇吧@@a
音質應該是單對聲音的本質做討論
刺不刺耳似乎和音質無關
EX-S 寫:引言:
耳機表現動態則有一定的壓縮,好音響的低音音壓,
還沒聽到,皮膚先感受的到,耳機奉欠。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4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