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聽說相關的資訊回答您這些問題:
pcvhaha 寫:Type:PACO sonata Two-way reflex
兩音路反射式設計,一般是指音箱,相對於密閉式(氣墊式)設計。較小的音箱容積就能發出量較大、延伸〈可能〉較低的低頻,不必靠大功率去擠去低頻來,但低頻的聲音多半沒有密閉式的有彈性。多半也只跟低音有關,對高音影響不大〈或許\有,但我不知道,也聽不出來〉
pcvhaha 寫:Sensitivity: 靈敏度 88dB/Wm
這個有標準的解釋,但我不知道。它多半有參考的價值,代表「在特定的頻率時聲音能有多大」…毛病在於:那特定的頻率大聲,不代表全頻段都大聲。再加quote="pcvhaha"]好,所以有的搭配好推,有的不好推,不見得與這個數字有正向的關係。
pcvhaha 寫:Recommended Maximum 承受功率 120 watts continuous
這是建議使用功率,我想他應該是建議大家使用功\率大一點的擴大機…
pcvhaha 寫:Power Handing: 這個我不知? 450 watts peak
這個才是最大承受功率,可以輸入超過半馬力…這麼大的音壓可能超過短距離聽飛機起落吧?
pcvhaha 寫:Nominal Impendance: 怪怪的 不是都4或8歐姆 6.8 ohms
這是「名目阻抗」吧?似乎也會隨頻率變動,但標稱6.8應該是實測值,也可能是要表示這對喇叭「不容易」出現瞬間有害擴大機的那種「接近短路」的狀況。
pcvhaha 寫:Crossover Frequency: 分頻點? 1.2KHz
是,據稱人比較敏感的頻率(每個人都不同)在幾百赫茲到五千赫茲中間,或許切在最敏感的頻帶,是因為高音跟低音在經過分音器的安排之後,音色跟效率都能達到很平衡的地步,不怕被金耳朵聽出來。但平心而論,金耳朵不太會對一萬元附近的喇叭有太高的興趣。依我個人的經驗,分頻點切到這麼低,代表那只高音很強,強到令人懷疑它真的可以承受非常高的功\率。
pcvhaha 寫:Drive Units: 1×25mm Ts dome tweeter
1×130mm bass-mid driver
一只25mm凸盆高音單體(Ts不知是什麼),一只130mm中低音單體。
pcvhaha 寫:Frequency Response: 頻率響應 40-20KHz
頻率響應40Hz∼20KHz,前一個數字是低音可能不見的點,後一個是高音可能不見的點,但兩個都是參考值,正常會再加上一個「比特定頻率」低「odB」的標示,表示它的聲音小了多少,「-3dB」是小了一半,「-6dB」是只有四分之一。40Hz幾乎已經包括了大部份的「非電子樂器」的音域,好像只有幾項樂器能發出更低的音,像管風琴,低音鼓之類的,20KHz則是高音那部份,理論上是數字分得越開越好,實際上,還是用聽的實在。
pcvhaha 寫:Dimensions(H×W×D ) 360×200×260mm
Weight: 20.5 lbs(9.3kg)/EA
尺寸及重量。
我也對這對喇叭很有興趣,只是一直生不出銀兩買,但依照您的感言,似乎「暫時(以目前來說,但它很明顯熟化不夠,才開賣沒有多久)」賣喇叭的人講得太過了,但音響講搭配,喇叭單體要運動,說不定它就要每天聽五小時,連續聽個三年才會到化境,只是不見得大家都那麼有耐心等就是了。
順道提一點心得,經常聽的音樂類型、擴大機的個性都會影響到喇叭未來的表現,常聽流行樂,以後它聽流行樂就會比〈同型的〉其他喇叭好聽;我想那可能是因為它一直接受同類型的音樂洗禮,常出現的音頻就是那些,所以…隨便吧…
我的看法是,喇叭上這些數字,或許對製造喇叭的廠商、賣喇叭的人來說有意義,對非常熟悉音響特性的人也有意義,他們可以依據數字推測適合的搭配;但對「用喇叭的人」意義可能沒那麼大,或許\能減少「盲目配對(配喇叭跟擴大機)」的次數,但也只是「或許」,倒不是說數字不夠科學,或是我反智,比較可能是目前的數字離「描述喇叭的個性」距離還遠。比較合適的例子是:長寬高還有重量是最實際的,它真實地描述了這對喇叭的體積還有重量,但40Hz∼20KHz這種數字,描述的就模糊太多了,一不小心,可能就得到「蚱蜢的後腿與它的聽覺有極大關係」的結論。
它的烤漆只比棉被牌的厚…不敢請教,它的烤漆質感比之雅瑟s520如何?如果較差,那麼賣喇叭的辭令顯然就浮誇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