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Riesling 寫:
出一陣子了,之前在日本 Toscanini 那兩張打廣告打得很凶,幾乎大唱片行都會擺出來讓人試聽
http://www.hmv.co.jp/news/article/711080094
不過那種耳機實在聽不出什麼東西就是...
Toscanini...........
單論錄音效果.
這種195X 就算是母盤效果都很差的.
怎麼轉錄也好不起來了.
日本人真的是吃飽太撐了.
說來也是無奈又好笑.
最講究轉錄壓片技術的日本唱片公司.
偏偏手上沒有多少名盤錄音可以發行.
IhRiesling 寫:
出一陣子了,之前在日本 Toscanini 那兩張打廣告打得很凶,幾乎大唱片行都會擺出來讓人試聽
http://www.hmv.co.jp/news/article/711080094
不過那種耳機實在聽不出什麼東西就是...
Higuma 寫: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不同後製版本跟不同壓片品質常常是綁在一起的,例如如果實測出台版跟日版/老版跟新發低價版光是"數位資料"就不一致的話...那我想其實沒有必要去追究問題出在哪了XD.不知道有沒有網兄實測過??
hogibobo 寫:非常同意 TMNEXT 兄的專業與看法!
您應該知道 NTD 吧!(VILLY CHEN的傑作)
中文叫做納秒極光,錄音是很難形容的好聽!
小弟有兩三張NTD的CD,聽感大致是---
部份金屬類樂器非常有光澤,細節多,
人聲的嘴形變大,錄音的活生感很不錯,
與喇叭花CD的活生感類似,樂器形體感較肥大!
不知您的看法是?
IhRiesling 寫:kmg 寫:AMG 寫:XRCD .
我推薦一片 : 當舖爵士
我之前好像都只到XRCD2的,不知道出了XRCD24了沒??
出一陣子了,之前在日本 Toscanini 那兩張打廣告打得很凶,幾乎大唱片行都會擺出來讓人試聽
http://www.hmv.co.jp/news/article/711080094
不過那種耳機實在聽不出什麼東西就是...
DAC 寫:lovesho19 寫:有誤 !!
XRCD不是什麼錄音格式, JVC製作XRCD是使用他們研究出來的"製程", 廠商只要提供"原始母帶",JVC就能幫你作成XRCD。採用K2編碼只是XRCD製程的一部份.....
我從頭到尾沒說錄音是製程的一部分
冤枉啊
而市場後來出現不再標示 "XRCD" 字樣的片子
所標示的各種 K2 製程的 logo
我反覆比對 JVC 的 XRCD 製程圖
需要經過的步驟也沒有少啊
那麼比起 "正統的" XRCD 到底是哪些地方被閹割掉呢?
依 TMNET 大的說法
XRCD 似乎是貴於調音重製
光是 run 過 K2 好像有跟沒有一樣…
( 踩完一堆 k2 地雷怨念很深…還都是日版 )
TMNEXT 寫:Higuma 寫: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不同後製版本跟不同壓片品質常常是綁在一起的,例如如果實測出台版跟日版/老版跟新發低價版光是"數位資料"就不一致的話...那我想其實沒有必要去追究問題出在哪了XD.不知道有沒有網兄實測過??
呃,我測過,因為我的設備太低檔了,不同壓片在我這裡聽起來聲音差蠻多的
以前朋友很瘋狂,還作實驗不同燒錄片不同燒錄機器電源啦、環境啦、燈光啦,
專業母帶機器,各種 audio master 盤,還請周遭朋友每個人也都燒幾片,
然後比個幾天幾夜...... 結論是聲音真的差很多,應該是因為我們用的設備太低檔了,沒有用什麼原子鐘的 word clock 產生器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其實我很有興趣現在再外接 DAC64 來測測看
(不過大家都太忙了,下了班根本也沒有這種精力再去搞這種東西)
Higuma 寫:
如果是data就不一樣,再高檔的器材都是一樣的xd.
T兄是測rip下來的wave嗎? 還是用cdp播放?
TMNEXT 寫:DAC 寫:lovesho19 寫:有誤 !!
XRCD不是什麼錄音格式, JVC製作XRCD是使用他們研究出來的"製程", 廠商只要提供"原始母帶",JVC就能幫你作成XRCD。採用K2編碼只是XRCD製程的一部份.....
我從頭到尾沒說錄音是製程的一部分
冤枉啊
而市場後來出現不再標示 "XRCD" 字樣的片子
所標示的各種 K2 製程的 logo
我反覆比對 JVC 的 XRCD 製程圖
需要經過的步驟也沒有少啊
那麼比起 "正統的" XRCD 到底是哪些地方被閹割掉呢?
依 TMNET 大的說法
XRCD 似乎是貴於調音重製
光是 run 過 K2 好像有跟沒有一樣…
( 踩完一堆 k2 地雷怨念很深…還都是日版 )
匆忙間漏掉回覆 DAC 大的這個問題,很抱歉 ^^;
只標 K2 跟正統的 XRCD,被閹割掉的部分,
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層次。
首先,如果我們看到標 K2 的錄音是新錄音,
有很大的可能它的原始錄音是數位錄音,而非類比錄音。
譬如說中國大陸現今的一些流行音樂,都是數位錄音,
那麼以舊的 XRCD/XRCD2 的製程,JVC 就不會收這種錄音母帶。
JVC 的 XRCD/XRCD2 只收類比的錄音母帶,
(JVC 曾經有收過一次數位母帶的錄音,我忘了是哪一片,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後來就完全都不收了)
所以如果廠商提供的母帶是數位錄音母帶,那麼就無法進行 XRCD 製作過程中的第一步,
JVC 特製的 20bit K2 ADC 的類比轉數位步驟,
而這個步驟也是整個調音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由於 JVC 的 mastering studio 很重視整個電源供應的純淨和穩定,
以及餵給 ADC 的 word clock 訊號的精準和潔淨,
要知道 jitter 最大影響就是在 DAC 和 ADC 上,
也就是說錄音時類比數位的轉換過程中就已經有 jitter 的干擾,
原始錄音錄下來的訊號就已經不是 jitter-free 的訊號,
而 JVC 的作法是從錄音時就把 ADC 的 jitter 杜絕到最低。
所以他們用的 word clock 也是自身開發的 K2 Rubidium Clock,
廣告好像號稱什麼「一萬倍精準於普通的 word clock 機器...blah」
所以能確保類比數位轉換時,這最重要的第一步驟能夠將損失和失真減到最低。
另外一方面,有玩錄音的人就知道,不同的錄音機器和搭配的 ADC,
會對錄下來的音質音色產生重大的改變,有的錄音機錄下來的聲音就是很"類比",
這也是為什麼在錄音界一些老的機器至今仍然被許多錄音師使用,
因為他們能製造特殊風格的聲音,是其他機器所無法取代的。
JVC 的 20bit K2 ADC 顯然也有這種特殊設計的調音風格,
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後來推出的 XRCD24 的技術,
前面說過 XRCD/XRCD2 只收類比母帶,
XRCD24 製程卻也收數位母帶,
XRCD24 類比母帶製程稱為 XRCD24 Super Analogue,
數位母帶製程則稱為 XRCD24 Refined Digital。
Refined Digital 是在作什麼呢,說起來很好笑
就是 JVC 把你交給他的數位錄音母帶再用他新開發的 K2 24bit DAC 轉成類比,
然後再用 K2 24bit ADC 再把類比轉成數位
也許有的人聽了之後表情會是 或
但是真的一點也不奇怪,很多音樂製作人在製作音樂的時候明明有全數位系統可以用,
他還是要轉到類比的盤帶上或者類比的 EQ 效果器上去過一次帶,
製造他想要的"肥肥"的聲音。
所以顯然 JVC 的 20/24bit K2 ADC/DAC 也具有某種調音的功能與作用,
而只有標 K2 的數位錄音 CD 第一步就缺少了這一個關鍵。
接下來,有些標 K2 的 CD,其實根本沒有在日本橫濱工廠製作,
在日本製作的話,20/24bit K2 ADC 轉換後存下來的 20/24bit 數位資料,
會使用 SDIF-2 數位連接介面存到 SONY PCM-9000,以 MO 片的方式記錄下來。
JVC 的廣告當然會宣稱 SDIF-2 是多麼先進的連接介面,
比業界標準使用的 AES/EBU(AES3) 遠遠先進太多,
雖然這麼說是沒有錯,SDIF 確實沒有 AES3 的 jitter 問題,
但是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先進設備啊,現在 pro audio 業界大家都在用啊,
我上面的文章還提到現在已經在用 SDIF-3,甚至 MADI 了耶,
JVC 你的廣告也實在太落伍了吧
總之呢,經過 JVC 宣傳的一連串神奇的製作過程,
包括上面 lovesho19 大大引用的 wiki 中的 DVD K2 "Extended Pit Cut",
使玻璃母帶刻錄的 pit/land 長度更穩定,jitter 更低(有沒有覺得這個技術很眼熟?),
然後最後才壓製成 CD 光碟片。
(不過 DVD K2 這個技術是 XRCD24 才有使用,wiki 上面並沒有說明清楚)
而有些 K2 的光碟完全沒有上述這些在日本製作的嚴謹的監控過程,
他只用了整個 XRCD 製程中的一項,叫做 K2 Super Coding。
什麼是 K2 Super Coding 呢?就是原始 20bit/24bit 的數位資料,
要轉成 CD 16bit 的資料,這時必須要作位元刪除的動作,
例如直接把 24bit 的末尾八位元刪除,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失真和資料損失。
所以 mastering 階段,24bit -> 16bit 的時候,工程師會用一種叫做 dithering 的技術,
想辦法把原始 24bit/20bit 的母帶內容的資訊,隱藏到最後的 16bit 裡面,
減少音質的損失,同時降低刪除位元的失真破壞。
這種 dithering 技術,各家都有,也都冠上很多奇奇怪怪的名詞,
例如 SONY 的 Super Bit Mapping(SBM,你可以在許多 SONY 的 CD 背面看到這個 mark) ,
Weisss 的 POW-R(Weiss 是 pro audio 業界很燒的公司,你也可以在一些發燒片,
例如 TopMusic 公司出的 CD 背面看到這個 mark),
Apogee(這個大家應該就熟一點 ) 的 UV22,等等,都是指 dithering 的技術。
而 JVC 的 K2 Super Coding 20bit -> 16bit,也就是一個很普通的 dithering 技術的華麗代名詞。
一些標榜 K2 的 CD,其實只有向 JVC 購買了這台 dithering 機器來作 20/24 轉 16 的工作,
其他部分,尤其是最重要的,要有 JVC mastering studio 五位工程師重新後製的步驟,
則通通沒有,所以如果 K2 的 CD 聽起來音質不佳,甚至連後製都完全沒有藝術美感,
調出來的聲音令人噴飯不已,那也是很正常的,其實不令人驚訝
lovesho19 寫:
JVC 把數位母帶 => 類比 => 數位 .....
這樣的意義實在太深奧了 =_= 搞不懂
lifaung 寫:lovesho19 寫:
JVC 把數位母帶 => 類比 => 數位 .....
這樣的意義實在太深奧了 =_= 搞不懂
給你個提示
古早日本ACG音樂沒有版權的時候,有家公司叫做SM
很有趣的事情是某些CD很明顯的就是和原版片的資料不一樣,另家公司叫做EverGreen,這家賣的CD就是資料一樣
後面會有更有趣的事情
資料相同的那家聽起來比較差 但是可以用EAC捉音軌後重新燒錄得到比較好的音質
不過SM賣的版本很妙,有時候你會有音質比日版更好的錯覺
--
後來發現SM某些片子不是直接拷,而是先類比輸出後再數位化
所以聽到音質好像有比較好的原因是因為SM的那台類比輸出的機器有加料
lovesho19 寫:說到SM 我高中的時候都是買那家的耶 .... 當時也沒講就什麼音質的
能聽就好
另外我是覺得,在數位轉類比後再轉數位,照理來說難道不會損害音質嗎??
TMNEXT 寫:
如果當時是用 mastering studio 等級的全套最高設備,
什麼原子鐘十萬精度的 super ultra crystal CCClock 來同步轉盤和 DAC,
那根據 AES 的實驗結論,我想即使放進轉盤的是用馬糞壓成的光碟,
喇叭還是會吐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吧
ETK 寫:TMNEXT 寫:
如果當時是用 mastering studio 等級的全套最高設備,
什麼原子鐘十萬精度的 super ultra crystal CCClock 來同步轉盤和 DAC,
那根據 AES 的實驗結論,我想即使放進轉盤的是用馬糞壓成的光碟,
喇叭還是會吐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吧
這樣說來, 只要有 PC -> XXX ->同軸(or 光纖)-> DAC
XXX 可以是 1394 , USB,USB2.0 , or 音效卡.
只要用這個 super ultra crystal CCClock 來接 到 DAC , 就完美了
只是這樣的設備哪裡找啊 ~~
PS3 -> 已經被判死刑.
號稱 Intrinsic jitter: less than 50ps (standard deviation)
的 slimedevice 的 squeezbox3 也有人說被 CDP (Sony DDP-X5000 ) 秒掉 ...
好像大陸的 朝露 DAC 還發明新的數位傳輸規格來做雙向的同步..
( 就是 DAC 送 clock 給 PC , PC 再用來送資料)
期待新的產品啊 ~~
狂人 寫:而且reclocking或Dejitter沒搞好,就會碰到像是Benchmark與Larvy類似的狀況,就是越處理聲音越難聽。Benchmark是把Jitter埋了,藏在你沒辦法用儀器測得出來的地方 (ASRC),而Larvy 的Crystal Lock則是把所有訊源不管jitter是很大還是很小,一律把她變成非常大... 直接用接收IC的Narrow lock還好聽好多。
ETK 寫:心裡總覺得, 如果是高速 bus ( 1394 / usb2.0) + 夠大的 FiFO ,
然後電源乾淨些, 直接用 crystal 震盪出 44.1K 出來 .. 應該就可以了吧 !?
是不是因為太多 format , 48K , 96K ,192K... 讓 PLL 變的太複雜, 反而斷送掉 jitter 的命啊
而 CDP 因為只做 44.1KHz , 所以就很乾淨 ?
--------------------------------------------------
最近漸漸聽的出 320K MP3 跟 APE 的差別了 ...
耳朵漸漸變金 ... 算是幸福還是悲哀啊 ~~
lifaung 寫:
直接震出44.1K的話,誤差反而會變大
所以你看到所有機器都是用除頻的方式來得到Clock的
高速BUS沒太大意義,做得好的話USB1.0就足夠普通CD音質的資訊傳遞
簡單的說,如果處理得好的話,那CD音樂用捉音軌並多次比對的方式丟到硬碟上,讀取的時候就直接讀硬碟資料出來到BUFFER裡面再丟給DAC可能會比較好
這樣的幹法比較像是資料重整
USB傳輸音訊資料的準確度在有BUFFER的狀況下很可能會比一般的同軸傳輸更好
原因不在於頻寬,而在於有資料錯誤校正的能力
ETK 寫:lifaung 寫:
直接震出44.1K的話,誤差反而會變大
所以你看到所有機器都是用除頻的方式來得到Clock的
高速BUS沒太大意義,做得好的話USB1.0就足夠普通CD音質的資訊傳遞
簡單的說,如果處理得好的話,那CD音樂用捉音軌並多次比對的方式丟到硬碟上,讀取的時候就直接讀硬碟資料出來到BUFFER裡面再丟給DAC可能會比較好
這樣的幹法比較像是資料重整
USB傳輸音訊資料的準確度在有BUFFER的狀況下很可能會比一般的同軸傳輸更好
原因不在於頻寬,而在於有資料錯誤校正的能力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 , USB 是 Isochronous transfer , 不是 synchronous transfer , 所以要再 USB speaker 作 PLL 來鎖定 PC 端的 12MHz .. 不是很容易.
要高速介面主要是當資料有錯時, 還來得及再傳一次.
USB1.0 (萬一) 如果有 packet loss , 可能會來不及更正 ...
大致的想法是這樣.
只是想說, 是否一般 CDP 只做 44.1KHz ( or 它的 N倍頻) , 所以比較容易把 jitter 搞好. 不然十幾年前的 jitter control 技術竟然打死一堆 PC based audio system... 就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了.
如果是這樣 ... 那請廠商研發, 只支援 44.1KHz , or 只支援 48KHz 的 USB audio system 好了. 兵在精, 不在多啊
狂人 寫:如果你看過那篇文章,看來你應該漏掉了一點Isochronous傳輸時不會重新傳輸。而這種東西出錯的機率也非常低。
ETK 寫:lifaung 寫:
直接震出44.1K的話,誤差反而會變大
所以你看到所有機器都是用除頻的方式來得到Clock的
高速BUS沒太大意義,做得好的話USB1.0就足夠普通CD音質的資訊傳遞
簡單的說,如果處理得好的話,那CD音樂用捉音軌並多次比對的方式丟到硬碟上,讀取的時候就直接讀硬碟資料出來到BUFFER裡面再丟給DAC可能會比較好
這樣的幹法比較像是資料重整
USB傳輸音訊資料的準確度在有BUFFER的狀況下很可能會比一般的同軸傳輸更好
原因不在於頻寬,而在於有資料錯誤校正的能力
記得看過一篇文章 , USB 是 Isochronous transfer , 不是 synchronous transfer , 所以要再 USB speaker 作 PLL 來鎖定 PC 端的 12MHz .. 不是很容易.
要高速介面主要是當資料有錯時, 還來得及再傳一次.
USB1.0 (萬一) 如果有 packet loss , 可能會來不及更正 ...
大致的想法是這樣.
只是想說, 是否一般 CDP 只做 44.1KHz ( or 它的 N倍頻) , 所以比較容易把 jitter 搞好. 不然十幾年前的 jitter control 技術竟然打死一堆 PC based audio system... 就有點令人難以接受了.
如果是這樣 ... 那請廠商研發, 只支援 44.1KHz , or 只支援 48KHz 的 USB audio system 好了. 兵在精, 不在多啊
sochronous : 按照有保障的速度(可能但不必然是儘快地)傳輸,可能有資料丟失,例如實時的音頻、視頻
アイソクロナス転送
連続的周期的なデータを転送を行う。再送がないため確実性は保証されない。ビデオやオーディオの入出力など。
ETK 寫:TMNEXT 寫:
如果當時是用 mastering studio 等級的全套最高設備,
什麼原子鐘十萬精度的 super ultra crystal CCClock 來同步轉盤和 DAC,
那根據 AES 的實驗結論,我想即使放進轉盤的是用馬糞壓成的光碟,
喇叭還是會吐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吧
這樣說來, 只要有 PC -> XXX ->同軸(or 光纖)-> DAC
XXX 可以是 1394 , USB,USB2.0 , or 音效卡.
只要用這個 super ultra crystal CCClock 來接 到 DAC , 就完美了
只是這樣的設備哪裡找啊 ~~
PS3 -> 已經被判死刑.
號稱 Intrinsic jitter: less than 50ps (standard deviation)
的 slimedevice 的 squeezbox3 也有人說被 CDP (Sony DDP-X5000 ) 秒掉 ...
好像大陸的 朝露 DAC 還發明新的數位傳輸規格來做雙向的同步..
( 就是 DAC 送 clock 給 PC , PC 再用來送資料)
期待新的產品啊 ~~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5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