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最早是幾年前外國的討論區裡面有人提出來的,後來 nico 上大概有人看到所以整理出來。
第一個提出來的外國人我印象很深刻,能聽這麼多音樂實在是很厲害,
聽過能記憶起來並且比對出來更是相當可怕,像我聽過根本記不起來 XD
不過這無損於菅野大神的評價啦,除了幾首太偷懶真的沒什麼更改以外
其他的"引用"基本上改編後的「意義」,也就是樂曲表達的情感或意念,都和原曲不同。
音樂家本來就會大量的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來豐富自己的資料庫,有時候聽過就忘了,
等哪天突然靈感來了,根本不記得自己是在哪裡聽過這個音樂
如果是創作的風格很狹窄,只專注在自己本身的氣質與性格所能引發的音樂類型上,
就比較不會發生這種衝突的情況。
但是這樣的作者風格很固定,聽第一首跟十年後的最後一首聽起來都一樣。
像菅野よう子創作範圍這麼寬廣的音樂家來說,在取材的時候就很容易出現重疊的情況。
不過最主要還是看這個靈感最後能夠變化發展成什麼不同的模樣,
如果只是作為一個引子,後面要述說的內容完全不一樣,
那麼其實這樣的引用並不會對作品的「原創性」產生太大的妨礙。
例如說久石讓也是引用了不少古典音樂家的點子,不過改編後的音樂還是很優美,
而且產生不同的意味,貼切地符合電影的所要表達的主題和概念,這樣就是很成功引用。
而古典音樂家呢,也是會借用同時代或者前代作曲家的作品,或者改編自己過去的作品,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重點其實不是在幾個小節的旋律上面相似,
旋律只是音樂的一小部分,音樂還有其他許多要素,而背後所表達的意義才是它的重點